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完整版)建筑师的创新精神
如何提高建筑师的创新能力班级:建学0901姓名:杜辰蛟学号:090230116指导老师:王晓冬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建筑设计具有艺术与工程的双重属性。创新是建筑创作活动的核心,建筑创新能力是建筑师综合能力的一大表现。创新能力的本质与发展的结合,都是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的,通过创新能力与建筑设计的结合,用具体分析每一个设计项目的实际状况,尽量把握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设计出更多优秀的建筑作品来。关键词:提高创新能力建筑设计发展观建筑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内涵1、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借助于工具、手段和条件,改造客体,创造出原先客观没有的人造物质、财富的创造活动。创新的定义有四百多种说法,如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这样定义创新的:“什么是创新?根据中国的需要,运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问题,这就是创新”。书中创新的定义为: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组织、制度等新事务并将之间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经济价植、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技术创新通常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在生产等领域里的成功应用,包括对现有技术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成的新生产能力活动。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与“中介”。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成果形式可以是物质产品,也可以是知识形态的产品。技术创新也可以是以原有的技术,改进与组合已发明的技术,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产生商业化的产品和工艺为目的,并以商业价值的实现为其成功的标志。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四大特点:(1)综合性。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它把多种能力集中起来,充分加以运用;(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凭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构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打破以往的模式和框架;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3)实践性。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推广应用,实现创造发明成果的价值;(4)坚持不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创新者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环境,要取得成功需要反复试验和探索,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成功。从广义的创新能力来看,创新能力就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它由一系列的品质表现出来。美国的吉尔福特1950年提出,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具有如下品质:对问题的敏感性,解题的流畅性,变通性,综合性,解题结果的新奇性,精密性。韦尔斯(T.wiles)认为创新能力在思维活动上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视觉知觉力,指有创新能力的人能看到别人易遗漏的部分,形成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字辞能力,指字辞与思想连接快,语言表达模式变化大,思想流畅,新观念不断产生;绘画能力,指善于形象思维,以绘画形式表达独创性的思想观念。这两种看法在创造力研究的50、60年代都是很有影响的。2、从建筑创作的源泉来探究建筑创新能力在关于创新能力的界定中,许多研究者感到所阐述的各种内涵都有其合理性,应该纳人创新能力结构之中。于是出现了各种从综合的方面来概括创新能力的尝试。如我国台湾学者李锡津给创新能力下的定义:“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人物,以其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发挥其好奇、想象、冒险、挑战的人格特质,运用其学习所得的创造技术,透过灵活有效的创造历程,表现了流畅、变通、独创和精密的能力,获得新颖、独特稀奇、与众不同、利人利己的观念、行为或产品的总和。”这一定义把创造性个性与产品的特征充实到定义之中,显示了丰富的综合性。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到创新能力不仅包含创造者的个体特性,如创造性思维、个性,以及创造过程和创造成果,而且反映了创造性活动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其学习所得的创造技术”进行的。说明了创新能力具有后天的习得性和发展性的重要特征。建筑师的知识和才能是多方面的。维特鲁咸曾说到:“让他接受教育,能巧于用笔、掌握几何、通映历史、理解音乐、熟悉医理、明察注意、有哲理信念,具有天文知识和天体理论”。中国古代的《考工记》,描述了“匠人”——古代建筑师的培养方法是以家传的方式进行的,父教子学,在实际中学。清代的“样式雷”的传授形式已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在现代建筑师的创作活动中,其创造源泉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在继承(对先人、自己、别人的继承)、借鉴、类比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者的个体特征而得以涌动。如赖特,美国建筑百科全书认为他是“他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任何时代的最有创新能力的建筑师之一”。赖特立志于建立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在致力于创建美国自己的建筑文化的过程中,赖特很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使之融进他自己的创作思想。在1908年赖特曾谈到他建筑创作的三个灵感源泉,第一是日本艺术,其次才是沙利文的影响和他自己的自然观。贝聿铭设计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时,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求灵感。为了体现某种隐喻,他从一个古老的中国的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得到启发。众所周知的悉尼歌剧院也是应用类比的一个例子。有许多建筑大师也是从先辈的作品中获得类比的。柯布西埃从贝瑞(Perret)处吸取类比,密斯学习贝伦斯(Behrens)和辛克尔(Sehinkel)。下一代也是这样,例如,科斯塔(Costa)、尼迈耶(Niemeger)、福莱(hy)、拉斯顿(Lasdum)、丹下健三等都从柯布西埃作品中获得类比。这些建筑大师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类比,是因为他们在丰富的类比宝库,他们能够纯熟地驾驭形体、结构、构造,这是他们积累和磨炼的结果。“若要求学生们以朗香教堂的类比,作出教学设计,则可看到一大堆古怪而不协调的东西。很可能由于这些类比对他们很陌生。或他们只能作很肤浅的吸收”。他们无法从形体、从细部、从空间、从实体、从尺度与质感、从结构和构造中把握美与和谐,而这正是建筑师创作的精华与核心。是创作实践磨炼的结果。提高创新能力包含两方面因素,即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学校教学方面1、开放交融的学术氛围:创新意识的启蒙任何环境都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所组成的。环境中各成员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所体现出的集体心理定势.所反映出的统一观念形态和价值职向.即构腱了它的文化环境、人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2、研究型课题的教学组织创新思维的诱导研究型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接受性学习的一种新型教一学方式,它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研究性学习通过在敬学过程中创没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最终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要求新求变,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时就应该突出新知识,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大师名作可以获得很大受益,通过领悟他们的思想,并将所学知识融入思考,可以在创作时产生创意。当遇到设计项目时,可以想象在类似条件下大师是如何去处理的。通过分析他们的方案,能够帮助学生们理清设计思路,集中解决典型问题,并设计出有创新性的方案。3个人自身方面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我们都知道,艺术和文学创作都必须源于生活,只有源于生活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才能为人们所熟知所接受。其实,创新也是一样,创新的灵感从哪里来,它也必须从生活中来,它不可能凌驾于生活之上,更不可能是梦幻的虚无飘渺的东西。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试想一下,如果你都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是一种漠视和冷淡,你又怎会去关注生活呢,不关注生活创新又从何来,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它不是神话,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我们只有热爱生活,并关注生活,而且要好好享受生活,这样我们创新的灵感源泉才会永葆青春,永不枯竭,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艺术也一样是源于生活,这一点是相通的,不妨以艺术为例来证明这同一道理。注重现实生活和艺术表现的衔接很重要。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创新,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行,没有艺术的概括表现也不行。在西藏采风的时候,留意到了两个生活细节:一个是圣洁的哈达,它代表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的祝愿;再一个是,藏民在建筑劳动中的一种独特的扎夯方式。这样两个毫无联系的生活细节,要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却有着相当的难度。所以必须概括,必须进行必要的艺术衔接。因此,在作品《哈达献给解放军》中,洁白的长绢就成了一个超越生活细节的道具贯穿作品始终。在舞者手中,它可以成为扎夯的工具,也可以变换成希望小学的课桌、门窗、黑板,更可以是献给解放军战士的哈达,这样就赋予了长绢以更为深刻而广阔的艺术内涵。而将长绢如此的表现,就不仅仅是代表哈达的含义,而是将两个藏民生活的细节有机地、形象地联系在了一起,让观众有了更多的艺术收获,也使得作品具有了创新的可能。所以,艺术一定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之上去创新。②、正视创新内核: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创新的思维是综合素质的核心。知识既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谈教育时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劳厄的谈话绝不是否定知识,而是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大量的事实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还必须具有智慧。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一句话: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其实,他说的这个火把点燃的正是人们头脑中的创新的思维。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求是精神(即科学精神)。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如果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才具有,那么许多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发明学、成功学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创造性是先天自然属性,它随着人的大脑进化而进化,其存在的形式表现为创新潜能,不同人之间这种天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大小之分。创新的可开发性是指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激发和提升的。将创新潜能转化为显能,这个显能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后天的创新能力。潜能转化为显能后,人的创新能力也就有了强、弱之分。通过激发、教育、训练可以使人的创新能力由弱
本文标题:(完整版)建筑师的创新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3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