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1980年代戏剧教学内容•一、新时期戏剧概述•二、沙叶新的戏剧•三、高行健的戏剧一、新时期戏剧概述•新时期戏剧发展的三个阶段:•恢复期:1977-1979,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探索期:1980-1985,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深化期:1986年以后,戏剧探索的深化阶段。(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1、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2、从“神化”走向“人化”。出现了“革命领袖”的创作繁荣。•丁一三《陈毅出上》,沙叶新《陈毅市长》。•3、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崔德志《报春花》、赵梓雄《未来在召唤》•4、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李龙云《小井胡同》、苏叔阳《左邻右舍》。(二)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80—1985)•1.戏剧观念的讨论。•2、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的探索。•探索戏剧成为新时期话剧创作的主潮,如马中骏、贾鸿源的《屋外有热流》——现实场景和回忆梦幻交错,舞台时空高度自由,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模式。•3、探索戏剧的特征(1)哲理思考与艺术抽象。如:刘树纲《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2)从具体的人到符号化的人。如:《WM》(我们)(3)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情节淡化,结构开放,手法多样。4、探索戏剧的革新•(1)形式革新第一,结构散文化,叙事成分增加;第二,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相互重叠;象征、隐喻、荒诞变形手法的运用;第三,人物心理活动的舞台呈现;第四,借鉴姊妹艺术,追求戏剧的综合性。•(2)内容革新第一,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第二,追求对人的内心的透视和对灵魂的分析;第三,追求主题的诗化、哲理化和多义性。(三)戏剧探索的深化阶段(1986年以后)•1、戏剧探索的特点:•第一,立足戏剧本体,进行本土化的追求。•第二,以现实主义为主,吸收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观念。•《狗儿爷涅槃》和《桑树坪纪事》:探索戏剧成熟标志,民族文化的寓言。•第三,小剧场运动的复兴与尝试。以高行健《绝对信号》为标志。2、80年代探索剧较有影响的作品•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黎锦云《狗儿爷涅槃》•沙叶新《寻找男子汉》•宗福先《血,总是热的》•陈于度、杨健、朱晓平《桑树坪纪事》•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刘树纲《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80年代话剧创作的特点•体现在题材的开拓和艺术形式的探索上。•本时期的作家比之“十七年”的作家,由于少了文学之外的干扰,创作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主体意识突出,往往大胆地贴近生活,表现复杂的人性和人生。•敏锐反映现实,广泛开拓题材,塑新的人物,探索新的形式。二、沙叶新的戏剧•1、沙叶新创作简介:•沙叶新(1939-)当代著名的戏剧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剧作有《约会》、《假如我是真的》、《风波亭的风波》、《论烟草之有用》、《陈毅市长》、《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尊严》等剧作问世。2、剧作《陈毅市长》•人物形象——陈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结构特色——“冰糖葫芦式”结构:截取陈毅任上海市长期间的十个生活小故事,十场写了十个彼此独立的故事。3、沙叶新戏剧的特色(1)社会责任感。•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联系中,表现时代生活中的重要课题。《假如我是真的》(2)平民意识。•忠于历史的真实和性格的真实,力避神化而求人化;让观众用平视的眼光来观察其中人物形象的言行、情感和思维方式。《陈毅市长》(3)喜剧风格。•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严肃而深刻的主题,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揭示其中的荒诞性。•喜剧效果往往是轻松愉快但又令人回味。三、高行健的戏剧•1、高行健简介•高行健(1940-):原籍江苏泰州,生于江西赣州。现为法籍华人。•80年代创作了《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彼岸》等剧作,和文艺理论著作《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起很大反响。•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是戏剧艺术的不懈探索者。2、《绝对信号》:话剧艺术的探新•第一,提出当代青年命运这一严峻的课题。•黑子、蜜蜂、小号、车长、车匪等。•第二,人物内心活动图象化。•第三,小剧场、无场次的演出形式。3、高行健的多声部戏剧•《车站》:无场次多声部抒情喜剧•《野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强化戏剧的表演功能,将歌舞、说唱、傀儡、影子、魔术、杂技、相声等多种形式融入戏剧演出中,构成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全新戏剧形式。思考题•1、简述20世纪80年代戏剧创作情况。•2、简论20世纪80年代探索戏剧的特征。
本文标题:八十年代戏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4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