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中西古代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启示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宗教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也就是君权与皇权的关系。我国自远古夏商周三代起直至清末为止一直被专制君主统治着,以君权至上为核心,使政治、伦理与宗教三者构成了一体化的国家体制。夏代时就出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在随后的历朝历代中,都对这种观念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深化,因此君权在某一定程度上依靠神权的“威信”取得人民的支持,同时君权不断加强着对神权的控制,确保君权至上为核心,无论是实行所谓开明的、还是保守的文化专制主义,都要求神权依附或支持君权的“唯一化”。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天帝崇拜、三统的说教和谶语符命等等无不是为了证明君权神授和国运政治昌盛或转移的神话;道教在魏晋以后开始与统治阶级相妥协,臣服于皇权,道教自身的内容也相应地有了变化;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依附于统治阶级,所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从南北朝开始,统治者一方面大力扶持、奖掖和利用佛教,另一方面对佛教进行严密的防范和管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唐宋时期统治者一般采取怀柔、保护和扶持为主,限制为辅的政策,但这种政策到清朝时有了彻底的改变,这些改变也是为了巩固皇权的需要;对唐以后传入的景教、摩尼教、犹太教、天主教等一直采取宽容、保护、限制和同化的政策,但这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因之,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像西方那样的“权杖与皇冠”相斗争的事件。二、欧洲中古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王权与教权之间关系的主要表现和演变过程。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总之,在中世纪,教会权(神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是尖锐复杂、旷日持久的,二者之间的斗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是五至八世纪的酝酿期,神权开始觊觎世俗权力;第二阶段是九到十三世纪,教权高涨,与政权形成对垒之势,期间教权达到颠峰状态,随后便开始由胜转衰;第三阶段是随着君主国家的形成和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萌发,王权逐步得到加强,教权节节败退,王权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教皇作为西欧最高效忠对象的地位消失,各国王权成为各国臣民最高的效忠对象。三、比较中西宗教与政治关系的不同及其能够总结引申的历史启示。通过前述分析,中西宗教与政治关系的不同体现在:中国古代宗教基本上是依附在政治上发展,不参与政治,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和强化了君权的“神圣”地位,即“君权神授”;而西方中世纪教权和王权的分属不同的政治力量,或勾结,或冲突,但总地来说持续斗争,两者相互对抗。两者不同所引申的历史启示在于:1.宗教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走向。譬如,中国的封建专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换代不过是轮流当皇帝,并没有社会制度根本上的转变,就在于“君权神授”的意识根深蒂固。2.西方王权和教权的争斗,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人本身以及理性的重视,并为后来政治权利的“三权分立”提供了一点参考。
本文标题:中西古代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及其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4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