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选择题精选第1课
必修三选择题精选第1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学的兴起,出现了“学在民间”的现象,但并没有取代“学在官府”,故④不正确,排除含④的B、D两项;儒学在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还未成为主流思想,故②不正确,排除A项。•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解析:选B。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然,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得民,国君要严于律己•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孔子严格的等级思想,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2010年10月“合作·交流·发展——多国高校孔子学院论坛”在韩国大邱启明大学举行。(见下图),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对以上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C、D都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正确表述,B项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文化不可能逐渐走向一致。•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D.人的自由权利•解析:选C。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选C。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道家老子的思想,②错误;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④表述错误。•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C.韩非子“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解析:选B。“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与之最接近的思想是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由央视《百家讲坛》通过讲述《论语——心得》走出并迅速蹿红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一方面她的讲座得到大众热烈欢迎,书也成为极度走俏的畅销书。于丹成为时代超女,从根本上看是得益于()•A.显赫的学术地位•B.口若悬河的口才•C.把历史知识通俗化•D.儒家思想的魅力•解析:选D。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要求从“根本上”,由于讲述的内容贯穿着孔子的智慧及儒家思想的精华,凸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解析:选B。墨家主张“兼爱”的平等思想,与孟子、董仲舒等人的尊卑有序的思想相反。•“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分析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仁”“义”“王道”,可知与儒学有关,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故选B项。
本文标题:历史人教版必修三选择题精选第1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6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