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三省六部制1、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2、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中央官制4、内容: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一、政治制度一、三省六部制5、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皇帝决策系统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行政系统三省六部制吏部: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等事務。戶部: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禮部:掌管國家禮儀、祭祀、學校、科舉等事務。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授、兵馬等事務。刑部:當管國家法律、刑獄等事務。工部:掌管屯田、水利、工程等事務。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州(郡)县地方中央(起草政令)(管理政务)(审核政令)思考:隋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秦汉的中央官制相比有什么特点?秦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一、三省六部制6、特点: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加强中央集权制有了新发展,从由集权方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的方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思维拓展:1)秦初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两大基本矛盾:A、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2)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宰相的权力因不断分散而削弱,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一、三省六部制7、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1、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D、门下——中书——尚书2、隋唐时期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A、限制专制B、分工明确C、相互牵制D、相互配合3、隋唐的三省六垄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提示:从魏晋以来经济、阶级关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思考)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沿革:1)隋代创立2)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后为定制思考:隋唐的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何特点?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注重门第。4、特点:1)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思维拓展:依据上述分析,你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有何看法?①科举制的实行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产物,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②科举制实行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③科举制虽扩大了官吏的标准,但仍是代表地主阶级的选的选官制度;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5、评价:1)积极作用:略2)消极作用:A、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B、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C、最严重的是继续阻碍了知识分子放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思考:汉代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后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和皇帝征召制度;2)最初重德才,到东汉中后期重视门第郡望,其后逐步发展为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声望);3)唐代实行科举制;汉、唐选官制度的比较:汉唐选拔的方法和途径标准自下而上的推荐中央政府分科考试西汉至东汉前期: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出身门第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科举制的实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2、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3、其作用不包括()A、强化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B、调整子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C、削弱了士族地主的势力D、禁止了士族地主入朝作官4、下列现象较能反映唐朝进士科难考的有()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②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③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且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明算明书明法进士明经秀才常科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定州贡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二、经济制度1、均田制:(1)演变:(2)内容:(3)作用:唐授田文籍残卷北魏始创,隋唐沿用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及地主原有的土地。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赋税以及承担一定的徭役。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有利于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是隋唐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的基础。2、租庸调制——(1)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后来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2)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A、什么是“租庸调”?B、隋和唐的“庸”有何不同?C、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有何作用?赋税制度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朝租调制的主要内容如下:隋初规定丁男一床(一夫一妇)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绵三两(麻田之乡则纳布一端[六丈]和麻三斤)。单丁和奴婢交纳一床的一半。十八岁至五十九岁的丁男,每年要服役一个月。隋文帝吸取北周等朝“赋重役勤,人不堪命”的教训,改革赋役制度。开皇三年(583)将十八岁成丁改为二十一岁成丁,谣役由每年三十日减为二十日,调绢一匹(四丈)减为二丈。开皇十年(590)规定,“人年五十,免役收庸”。也就是说,丁男五十岁以后就可以纳庸绢或庸布代替力役。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原因①唐吸取隋亡的教训;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内容:3、两税法(1)背景:(2)内容及特点:(3)意义(4)实行的效果(利与弊)按资产和田亩纳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A、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变为以财产为主B、税种简单化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C、纳税由不定时变为基本定时是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赋役负担不均3、两税法—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政府收入减少阶级矛盾激化武周中宗时期,“天下户口,逃亡过半”。据上元元年(760)统计,朝廷控制的人口,仅一千六百九十九万多人,其中纳税的仅二百三十七万多人,与天宝十四载(755)相比,朝廷控制的人数,减少了三千五百九十二万人,纳税人数减少了五百二十一万。乾元元年(758),租庸调的收入已不到天宝末年的三分之一。721年,赵玄义一户实受田11亩,占应受田52亩的21.1﹪;曹仁备一户实受63亩,占应受3182亩的1.9﹪;杨法子一户实受39亩,占应受101亩的38.6﹪;余善意一户实受28亩,占应受161亩的17.3﹪;杜客生一户实受40亩,占应受201亩的19.9﹪。官员增多和人口的自然增殖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破坏的原因唐代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前代放宽了许多封建经济的发展规定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或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郡公或职事官从二品各三十五顷,县公或职事官正三品各二十五顷,职事官从三品二十顷,侯爵同职事官正四品各十四顷,伯爵同职事官从四品各十顷,子爵同职事官正五品各八顷,男爵同职事官从五品各五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上护军二十顷,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尉七顷,上骑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尉、飞骑尉各八十亩,六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两税法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虽有一定限制,但比前代松弛。北魏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很严格,桑田(永业)只可买进不足、卖出有余的部分,露田是严格限制买卖的。北齐稍有放宽,规定桑田、麻田都是永业田,可以传世,可以买卖,但露田仍不许买卖。唐代进一步放宽了土地买卖的规定,”家贫无以供葬,可以卖永业田,在迁居和卖为园宅、碾硙和邪店时,口分田也可以买卖,官员更不受这些限制。就是说,只要合乎条件(办理买卖手续的文牒)、永业田、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可见,唐代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宽了许多,尤其是在法令上允许农民买卖口分田,更是前代所没有的,这就为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开了方便之门,两税法两税法的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日益严重官僚贵族千方百计将沉重的赋税转嫁到更加贫困的农民身上两税之外杂税丛生由于朝廷不能按地亩、资产收到规定和需要的税额,于是杂税丛生,所宣布的“租庸杂徭悉省”成了一纸空文。不久,青苗、榷酒、榷盐、榷茶等杂税并出,原规定商人所在三十税一,不久以军费急需为名,增至十一而税,随后又在全国各地检查商人财货,每贯抽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等也要收十分之一的税,甚至货船乃至空船通过渡口也要收税。两税法以每户占有土地顷亩、资产多少为收税依据,这就必须每年核定土地,资产,但自建中元年(780)定税后,直到贞元四年(788)才重新审定一次,虽作了“三年一定,以为常式”的规定,但以后并没有执行。官僚贵族、地主富户可以用不报或少报的手段,达到少交赋税的目的。结果使某些地区“十分田地,才税二三”,所谓“唯以资产为宗”的原则,实际上很难贯彻。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妨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不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无名税》白居易讨论:概括西汉至唐中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演变:西汉:实行编户制度北魏:实行租调制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趋势:1、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2、征税标准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按土地、财产收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4、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勲十二轉賞賜百千彊…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三、军事制度1、府兵制(1)起源:西魏特点:军民异籍,胡汉分治(2)隋朝改革府兵制改革措施作用(3)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调整措施作用隋文帝改革府兵制西魏宇文泰初创唐太宗调整、健全府兵制武则天时衰落,开元时崩溃
本文标题:隋唐制度革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