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课件 知觉与行为
第四节知觉与行为一、感觉与知觉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从感觉与知觉开始的。一切较高级与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要以感觉和知觉作为基础,即在感觉与知觉所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必须首先研究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共同点:两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产生的主观印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区别点: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形状、色泽、气味、温度等);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和整体的反映。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看看我们的知觉二、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征2知觉的情境因素3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2、知觉对象的特征1)被知觉对象的特征2)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被知觉对象的特征——物体的属性颜色强度强烈的灯光、巨响、浓重的气味对比度群体中最好的和最差的、最快和最慢的尺寸大小和动感网站上流动的标语就是这种技巧频率不断的重复会引发注意力新颖新人与新的产品总能倍受关注缪勒——莱依尔错觉知觉过程中的组织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创始人沃特海姆(M·Wertheimer)提出:大脑是一个动力系统,具有通过联想把类似或邻近的对象结合起来,并试图解释的倾向。封闭机制、连续机制、接近机制、相似机制、图形与背景机制。封闭机制:倾向按照完整的方式对不完整的信息进行知觉;连续机制:在空间、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THEBIRDINTHETHEHANDISUSELESS。接近机制:在时间、空间上接近的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如果管理者们经常同时对工资和工作绩效进行评估,那么员工就会认为工作绩效与工资是有关系的。相似机制:具有相似的对象易被知觉为一组开会的人群中,如果有大多数人穿黑色西装,极少数穿休闲服饰,我们会自然地把与会人员看成两个群体,并区别对待。图形与背景机制: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3、知觉的情境因素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所谓感受性就是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具体表现(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适应(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对比。(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称为敏感化(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引起的感受性变化不同,它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三、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首先提出来的从知觉对象看,可以把知觉划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2、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4、角色知觉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三)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指陌生人在首次接触时所留下的印象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其一,事前一无所知,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受其外表或容貌的影响。其二,与陌生人见面之前获得的关于他的间接资料,构成第一印象形成的重要基础。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为整体的认知活动。“黑票作用”:一种消极否定的品质比肯定的品质更能影响印象的形成,甚至能影响到印象形成的全局。启示:对人对事要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注意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3、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于反馈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启示:首先,要预防两种效应(首因和近因)的消极影响,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不究以往,只看现在。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两种效应的积极作用。4、刻板印象(定式效应)刻板印象是社会上部分人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的共同的、笼统的、固定的看法和印象。如“女性不会为了晋升而调动工作”,“男性对照顾孩子不感兴趣”,“老年人无法学会新技能”,“亚裔移民勤奋而负责”,“肥胖者缺乏纪律性”。5、投射作用或与我相似根据观察者自身知觉特征判断他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富有挑战性和责任感,则会假定别人也同样希望如此。或者,如果你是个诚实守信之人,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同样是诚实可信的。四、归因归因就是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海德(1896-1988)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归因理论包括三个步骤:对行为的知觉对行为意图的判断对个性的归因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出推论;未来行为的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两种著名的归因理论(一)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行为者)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情境)例:主管甲批评了下属乙,如何归因?下属乙本人责任心不强、懒惰主管甲平时对人刻薄、爱批评人;归因于情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较大)使主管甲误解了员工乙。三种可能性都存在,哪个是真正的原因?使用三个信息作为归因的参照点特殊性(区别性):指的是该行为是只在特殊情境下发生,还是在一般情境下经常发生一贯性:指的是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一致性:指的是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根据这三个参照标准的不同组合,则可以做出判断组合情况提供的信息归因类型判断结论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1低高低归于行为者本身主管甲爱批评人2高高高归于行为对象下属乙表现不好3低低高归于情境具体情境使主管甲误解了下属乙(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分析时常做4种归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4种因素又可按照三个维度进行归类:-内-外因-稳定性-不稳定-可控-不可控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三个维度四种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内外因内内外外稳定性不稳定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非控非控归因理论对我们认识人的行为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改变人的行为对于成功者不能把成功完全或主要归因于他们智力水平高、能力强,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性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对于失败者防止它们将失败归结于他们太笨,能力太差、水平太低、要引导他们注意不稳定性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小组案例:游客拍桌子的原因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的客人在吃早餐的时候拍桌子,发脾气。1、请你利用凯利的归因理论分析客人早餐时拍桌子的原因。2、对游客行为的归因分析对导游解决或者缓和游客的不满和怨气有何帮助?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课件 知觉与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7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