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师如何做研究普陀区科研室祝庆东2009-03-301.研究是什么——研究是否就是做课题教师研究的层次:问题解决、专题探索、课题研究2.研究为什么——研究是否就是做论文教师研究的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智慧3.研究怎么做——研究是否就是做实验教师研究的方法:新三法与老三法的选择4.研究做出什么——研究成果是否是学术论文教师研究的结果:案例(课例)专题总结研究报告幼儿园小孩学“集合”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的新数学运动强调,要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引进“集合”概念。以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数学家的女儿从幼儿园放学回到家,数学家问她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女孩高兴地说:“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是难以理解的。于是,他关切地问道:“你懂了吗?”女儿肯定地说:“懂了!一点都不难。”这么抽象的概念会如此容易接受吗?听了女儿的话,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女儿自信地说:“女老师先让所有男生都站起来,然后告诉我们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接着,她又让所有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所有女孩子的集合;然后,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最后,老师问大家:‘是否都听懂了?’我们回答说懂了。”数学家想,这样的教学法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女儿迟疑了一会儿,最终肯定地说道:“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引自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案例”产生的背景“案例”一词英文称“case”,其最早出现于法律与医疗行业,20世纪40年代后运用至教育领域。病例战例判例课例教育案例的定义什么是“教育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情境的叙述和评析。说的通俗点,案例就是以案“例”理,即摆事实讲道理。“案”就是事实、就是故事,道理是从“案”中分析出来的,“理”是蕴于“案”之理,“案”是有理之案。所以,有人说:教育案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教育案例的特征问题性:案例包含有疑难问题;典型性:案例具有普遍意义;故事性:案例必须生动可读;真实性: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换言之,教育案例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故事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教育案例的价值自我反思的有效形式交流分享的主要素材理论引领的重要载体行动研究的重要范式[案例评析]女教师不可能给幼儿园的儿童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概念,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在如何给儿童提供尽可能优化的教学设计方面,确实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1)举例应避免非本质属性的泛化“人”、“站起来”、“幼儿园里”等都只是例子的共同属性而非集合概念的本质属性,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尤其强化了“站起来”的动作。如果让坐着的学生也同时组成集合,就可以避免“站起来”的强化。(2)设计要能引起认知冲突女教师所呈现的例子都是幼儿园里看得见的有限集合,都是具有相同“性别”或相同“肤色”的人组成的特殊集合。具有同一属性的有限个人集中在一起,看成一个整体,儿童比较好认识。所以“女儿”说“一点也不难”,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学设计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让男女孩子、黑白孩子也组成集合,让幼儿园内外的孩子也组成集合,让孩子与桌子一齐组成集合等,那么,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3)反馈环节太粗糙教学不能没有反馈环节,这一点“女教师”是明白的,但集体回答“是否都懂了?”分不清真懂假懂,也掩盖了“不出声”或“未明白”的声音,用学生的自我诊断来代替教师的诊断也是不合适的。如果让学生去举出集合的例子,检验的情况会更真实一些,更细致一些,考虑到女教师所提供的例子不仅内容单一,而且类型上也只有正例、没有反例,让学生举例议论就更有必要,学生说不定会举出一些不构成集合的例子来,使认识过程更加完整。案例的一般结构要素标题一般地说,有三种方式:(1)用事件定标题幼儿园小孩学“集合”(2)用主题定标题抓不住难点的教学真难(3)复合式标题小组合作式学习如何落到实处——初职校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背景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情境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是一连串问答式的对话,也可以用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进行故事化叙述。评析可以是撰写者的反思、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以是同行、专家的点评。一般在案例的叙事之后评析,也有的边叙事边评说,用括号或其它字体显示,也有的既有边叙边评,又有总评。《一堂“失败”的好课》这是小学三年级的自然课,内容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校长说:原计划没有这节课,看考察团离开前还有一段时间,才临时安排了这节课。上课的罗老师是副校长,有教学经验。课是以这种方式导入的:“我们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一定很了解。”罗吉老师说,“比如,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罗老师用装满红色水连着玻璃管的烧瓶做实验。“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老师问。“烧瓶会变热。”“里面的水也会变热。”学生答。“那我们试一试。”老师说。一试,试出了“怪事”。学生们兴奋地喊:“水会顺着玻璃管往上跑!”“这说明了什么?”老师问。“水增加了。”学生答。“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没有啊。”“那水怎么往上升了?”学生们张着嘴答不出。“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5分钟以后,老师问:“明白了吗?”“明白了。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的。”“有不同意见吗?”老师一连问了三次,没有人不同意。“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老师急了,声音变高。“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老师直接说出了答案。接着又启发学生说出,水的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接下来,各小组按老师的吩咐,把烧瓶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学生们立刻发现: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老师以为,有了刚才的学习,学生一定会说:“水受冷,体积缩小,水面就下降了。”可学生偏不这样说。“水下降,是因为下面烧瓶变大了。”学生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呀,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老师的话把学生逗乐了,可还是说不出原因。“其实是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老师再次给出了答案。各组又用酒精做实验,为便于观察,酒精也染成红色。然后师生总结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和酒精都是液体,因此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了验证这一理论,老师举起一瓶煤油,问:“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没有!”学生们毫不含糊地回答。老师一惊:“难道它不是液体吗?”“是液体,但它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不会热胀冷缩。”在老师的建议下,各小组又用煤油做了实验。“你们刚才的想法对吗?”老师问。“错啦。液体的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学生们回答。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老师布置了一道课堂作业,看看大家掌握得如何。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异口同声地叫:“错!”老师愣住了。片刻后才问:“难道酱油、菜油不是液体吗?”“是液体,但酱油、菜油是可以吃的。”“酱油有色素。”“菜油烧不着。”……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酒精、煤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问。“会。”学生答。“酱油、菜油会不会热胀冷缩?”老师再问。“不会!”学生们坚定地说。下课时间到了。老师只好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百见不如一试——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教学案例这是我校青年教师周叶萍上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时的一个片段: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做了不倒翁,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吧!现在大伙儿来交流一下。生:做不倒翁要先把蛋壳捣干净,我在做的时候,发现蛋黄很难倒出来,就想了一个办法,先在蛋壳一端戳一个小洞,再把细捧塞进蛋里搅一搅,这样,蛋黄就容易流出来了。师:实干不如巧干。生:我在做的的候,发觉帽子的材科选不好,选白纸吧,太软,立不住。后来,选了一张硬纸片,可胶水老是胶不住边,正在犯难时,我发现桌上有一个刚刚吃剩的亲嘴小麻子的盖子,拿来一试,嘿,刚刚好,还不用上色呢!师: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生:我要提醒大家,装入蛋壳内的泥丸不能太软了,不然就容易污染蛋壳,而且不倒翁还不容易站住。生:也不能放太多的泥丸,那样就有可能成为倒倒翁了。师:是啊!数量的把握很重要。生:做的先后顺序要注意,顺序不对容易绕弯路,浪费时间。我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先画不倒翁的脸,再做帽子,结果估计不准;眼睛被遮住了,又要重做一次。师:失败乃成功之母,谢谢称的提醒。师:遇到了那么多困难,收获了那么多经验,请大家把自己做不倒翁过程申,觉得最有意思的写下来,好吗?百见不如一试——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教学案例[评析一]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可从上述片断我更觉得“百见不如一试”。本次习作,周老师将教材的要求看老师做不倒翁,按步骤写下来,改为学生自己试着做不倒翁,再把过程和体验写下来。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举措,实际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了然于胸。按要求,孩子只是看客,追求的是统一;而周老师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双手做,在失败中接近成功,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独特感受”作了扎实的铺垫。[评析二]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既要重视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即不是呆板地、墨守成规地去“教教材”,而是应当“用教材教”,这“用”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去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从“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角度评析)[评析三]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也不无道理,但教学资源贵在“开发”,而“开发”的价值所在,便是有效地利用教材,既包括了对教材的认同和接受,也包含了对教材的批判和创新。即不是盲目地“以书为本”,更要注意“以人为本”,开发教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开发教学资源”角度评析)[评析四]有效教学之重要,为人们所共识,而有效教学的实现,其基点在于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呼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教学才能真正获得高效。(从“有效教学呼唤学生的生命体验”角度评析)案例的一般结构形式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背景——主题和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结果——诠释与研究——问题讨论案例的一般写作步骤1.收集素材2.提炼主题3.选择类型4.确立结构5.锤炼语言•问题解决——专题探索——课题研究•↓↓↓•案例、课例专题总结研究报告专题探索对某一“类”问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活动。专题探索的一般步骤:学习理论交流体会形成共识回到实践专题探索的一般步骤:⑴是什么(掌握内涵、外延)⑵为什么(了解意义)⑶怎么做(设计操作要求)专题总结的一般结构框架•一、主题内涵•介绍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二、基本策略•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也可叫操作方法、实施步骤、基本模式、策略•三、问题讨论•介绍此策略的优点、长处、局限,也可叫问题讨论、方法反思•四、拓展阅读•有关该专题的理论文章、研究课例、研究报告、研究体验的资料选编课题的类别和层次•一、政府课题•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课题①重大课题;②国家级重点课题;③国家级一般课题;④青年基金课题⑵教育部课题①教育部级重点课题;②教育部级一般课题;③教育部规划级课题;④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3)省市教委课题①重点课题;②市级课题;③规划课题(4)各区县教育科研课题•以上都是政府课题,具权威性。少量资助。•二、政府部门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司师训处•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三、专业部门课题•中央教科所•中央电教馆•
本文标题:教师如何做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9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