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旅游环境容量•第一节研究进展概述•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与此同时在旅游高峰期,越来越多的旅游地变得拥挤起来,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等现象日益加剧,旅游环境容量问题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大,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旅游容量实用价值1、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有力工具,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2、保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一、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1.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提出西方国家旅游发展道路是先发展国内旅游、后发展国际旅游,因此,旅游容量的矛盾显得并不那么突出,对其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70年代初,旅游业依然被认为是主要依靠一个国家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使用和发展来吸引旅游者的“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被看作是刺激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旅游地经历了无规划的快速发展,接待了大量旅游者的涌入。1.旅游环境容量问题的提出很明显,无规划的发展改变甚至是永久性破坏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特性,继而导致旅游需求的损失。一些实际规划人员和旅游学者开始意识到,任一旅游地或区域接待的游客量在一定时间内应有一定的限度,以保证旅游环境质量的水准,并使绝大多数游客满意。1970年,生态学家斯特里特警言:“旅游要维护旅游场所的质量,避免破坏舒适的气氛和野生生物。到目前为止,对于旅游资源生态的、物质的、经济的和感知的容量几无研究,令人惊异”。1971年,Lime,Stankey对旅游容量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讨论。世界旅游组织在1978~1979年度的一般工作报告《世界旅游组织六个地区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容量的名词。•2.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及其演变游憩环境容量最早在1936(拉佩芝)年被提出,到1964年对游憩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出现。由于专业背景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出现了大量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和相关理解。虽然如此,游憩环境容量基本概念框架没有改变,所有的定义都集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物理组成,涉及到资源基础的完整性(暗示了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超过一定的门槛或容忍水平,将会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限制);二是行为组成,体现了游憩体验质量。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开始只注重游客体验发展成将游客、目的地居民同等对待,从单一的旅游物质容量发展到对旅游、经济、心理、环境、社会等多层面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旅游环境容量概念。3.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国外对旅游环境容量实际应用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大约有2000多篇(部)专门文献发表。这些研究有些是在美国林业服务部门领导下进行的,有些是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部门中进行的。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土地利用专家选择一些典型地区,探讨资源地开展旅游活动时其旅游容量估算问题,侧重于计算旅游地自然容量值,方法和手段也较先进。这一时期研究工作集中在生物物理环境容量的研究和计算。4、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转向对社会心理容量的关注,重视将旅游环境容量作为管理工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990年,Perdue(珀杜),Long和Allen提出社会交换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Elio(艾里奥)Canestrelli和Paolocosta(保罗)(1991)以城市文化旅游地Venice为例,运用模糊线形规划法,从分析效益与成本入手,探讨旅游业居民和非旅游业居民感知容量的期望值,求解出当地居民能够接受的旅游环境容量值。AlexisSaveriades(亚历克西斯)(2000)认为一个地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可以随着时间变化,能够被管理技术和控制所调控的,并从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游客与居民的相互关系以及旅游对社会行为和价值的影响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Cyprus(地中海东部一岛塞浦路斯)东海岸旅游胜地AyiaNapa(阿亚那帕)的社会旅游环境容量为21914人/d。Papageorgiou.K和Brotherton.I以希腊Vikos-Aoos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在分析其生态的、感知的、经济的承载容量的基础上,进行了国家公园管理规划框架的探讨。FernandoJ,GarrigósSimón运用LAC理论,对英国滨海地区HengistburyHead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与建议,以决定、管理、控制和提高一个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容量。英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德良城在其管理规划中,很好地运用了LAC理论和游客影响管理方法,进行旅游景点的容量控制,如对最热门的景区,与有关各利益群体达成“可容忍的改变限度”协议;在为旅游广告选择景点照片时,会有意识地避免长期使用同一景点的照片,间接地促使游客分流,防止一些“敏感脆弱”的景点因游客过多受到损害,各个景区还定期移动景区的介绍牌,以免牌前草地被游客踩光。二、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1.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探讨1983年,赵红红首次提出了旅游容量问题。刘振礼等对旅游容量问题从概念体系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了最初的尝试。保继刚把旅游环境容量定义为在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和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周公宁论述了风景区环境容量的定义,提出了风景区环境容量的5种估算方式(即旅游资源设施地区及设施面积容量法、风景游览路线容量法、卡口容量法、海滨合理环境容量估算法和综合估算法)。楚义芳指出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其基本容量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的地域社会容量,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容量测定公式。杨锐认为风景区的环境容量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风景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强度、速度上各极限值的最小值。胡炳清、徐晓音分别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作了研究和探讨。周年兴引入边际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和测算方法。刘滨谊等认为风景旅游承载力是AVC(风景旅游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风景旅游地的经济投入产出量、游客居民与社会文化容纳量、生态环境承受量3个方面的承载接待容纳能力。•崔凤军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认为它由环境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4项构成,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变易性与可控性、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等特征,提出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因子、社会经济环境因子和生态环境因子,并以泰山为例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的关系等。•明庆忠也认为旅游环境容量即旅游环境承载力。刘玲把旅游环境承载力分为游览环境承载力、生活环境承载力、旅游用地环境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纳污力,且以黄山为例详细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卞显红等提出了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界定基准。2.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研究王资荣等连续4年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地监测,研究表明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公园局部环境质量发生了变化。汪嘉熙对苏州园林风景区游人容量进行了研究,认为游人超负荷,造成了游览效果下降、环境受到破坏等不良后果,并通过典型调查确定了园林风景区的游客个人空间标准。陆林在黄山的研究表明:由于旺季风景区处于超负荷状态,大大降低了游览效果,同时也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华等提出了基于水环境脆弱因子的动态阈值模型,并在张家界进行了实地验证,为张家界正在进行的人文设施大拆迁提供了理论支持。周公宁探讨了风景区旅游规模预测与旅游设施规模的控制,推算出游客数与旅馆床位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一些学者针对具体旅游地进行了详细的旅游环境容量数值的探讨(表1)。这些实证研究证明了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控制的必要性。表1旅游环境容量的案例研究研究者年份案例地旅游环境容量数值赵红红1983拙政园合理容量为9055人/d保继刚1987颐和园全天游人量为42087人适宜,同时在园量14174人为合适龙良碧1995万盛风景区旅游空间容量为464.13万人/年,旅游生活环境容量为109.5万人/年智艾1996石林风景区到2000年,游览容量15000人/d,交通容量14000人/d,住宿容量8000人/d黄成林1997黄山合理物质容量为4300人(次)/d表1旅游环境容量的案例研究研究者年份案例地旅游环境容量数值培聪1997武夷山国家风景区空间容量为37.377人(次)/d,生态容量为125000人(次)/d,生活环境容量为8869人(次)/d崔凤军1997泰山旅游承载力综合值为9840人/d冯学钢1999屯溪区旅游管理容量的目标为5986人(次)/d孙玉军2000五指山服务环境容量为6000人(次)/d,生态环境容量为2400人(次)/d翁瑾2000上海豫园日容量为4800人李艳娜等2000九寨沟5008人/d表1旅游环境容量的案例研究研究者年份案例地旅游环境容量数值张灵杰2000玉环大鹿岛旅游环境日最大容量为4272人(次)刘会平2001武汉东湖旅游环境容量为64393人(次)/d,同时最大游客在园量为16059人/d欧寿铭2001厦门岛海滨浴场最大容量为97546人/d,最小容量为39157人/d鼓浪屿海滨浴场最大容量为15254人/d,最小容量为6201人/d孙道玮2002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117万人/年胡忠行等2002天台山最小日旅游环境容量为5282人/d研究者年份案例地旅游环境容量数值•章小平2007九寨沟景区2.2万人/d•杨美霞2008武陵源风景名胜区2.0万/d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也被有效运用到旅游规划的实践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郭来喜主持编制《北海市旅游总体规划》,对旅游容量作了详细分析,求得银滩等6个景区年总容量为4800多万人(次),据此得出北海市旅游容量大,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的结论。王剑等进行了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开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并以贵州东风湖为例,讨论了如何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待开发旅游地开发规划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小结由于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不同,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要比国外显得更加突出,加强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显得格外紧迫和必要。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下述方面需要深入研究。(1)重视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理论有效引用到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这些学科知识是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深入进行的基础。(2)目前关注最多的是计算旅游资源空间容量值,而对于游客感知容量(含个人空间标准)、旅游地域社会容量等难以测定的旅游环境容量值关注不多,定量测算的则更少。(3)加强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深入研究。如国外广泛应用的LAC理论,我国尚处于介绍引进阶段;目前多数研究仅限于对旅游容量的定性与定量计算,适合不同类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体系构建以及量化研究不是很深入,且采用的方法多趋同。第二节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一、基本容量1、旅游心理容量(旅游感知容量)2、旅游资源容量3、旅游生态容量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5个)5、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二、非基本容量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和期望旅游容量。与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相联系的容量概念。第三节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一、基本空间标准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点在于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相对应的适当的基本空间标准,即单位利用者(通常是人或人群,也可以是旅游者使用的载体,如船、车等)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二、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的量测1.旅游资源的极限日容量旅游容量是可以估算的,它对一个地区旅游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数据。如:旅游资源容量经验公式C为极限容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为资源空间范围,A0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举例:南岳衡山绝顶的祝融峰景点,总面积477平方米,一天开放12小时,每人浏览时间15分钟,人均最低空间标准5平方米()祝融极限日容量为________。(记录到的高峰日容量达到3.1万人,浏览时人均占用空间只有0.73平方米。)C=A
本文标题:旅游环境容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9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