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依据《共同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接管原属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初步改造,确立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目标。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中小学等学校改为公办,初步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教育主权回到人民手中。(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总方针。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合理的成分,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制定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成就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3.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田头识字学习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世界扫盲游行大会落后地区的教育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二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冲击教育革命危害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高考制度被废除1.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我国少培养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各行各业人才缺乏,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下降,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基础教育受害十分残重,出现人才断层3.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2.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3.全国大中小学校招生基本停止1.学校领导体制变化: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2.教育体制上“开门办学”,缩短学制3.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而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办“七二一”工人大学4.原有的教师,被认为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下放农村劳动“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海南知青武装训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通行证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00.511.522.51962年1982年1990年2000年文盲人数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全国首批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4万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三.教育的复兴1.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1.邓小平刚一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2.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平反,使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了;3.1977年冬,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新机;4.组织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社会风气;颁布《教师法》、规定教师节、提高教师待遇,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2.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1.邓小平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2.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3.坚持“三个面向”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普九教育,《义务教育法》颁布,中等教育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招生制度等。请阅读教材,了解有哪些教育方针和成就?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1991年10月,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仕仁村小学成为我国第一批、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次年6月,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而该校则成为这笔捐款的接受点,25名失学儿童得到了小平同志的捐助,得以重返校园。如今,这25名受益儿童已有4人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另有11人正在读大学。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中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发展在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1100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45万。高等教育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比上年增加179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我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新闻:明年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教育兴办教育挫折教育繁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⑤(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是A.科教兴国B.教育革命C.三个面向D.信息高速公路(D)(A)(二)问答题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本文标题: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0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