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启示
1【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得出了四点有益的启示:一是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二是理论之树常青的秘诀在于不断回答实践问题;三是解放思想是理论发展的一大法宝;四是理论工作者应承担更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传播的责任。【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启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我们将从中获取许多有益的启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一)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首次命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许多方面的推进: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正式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1982年十二大再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把物质文明不发达作为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分析了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精神文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重申了生产力的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就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三是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单一公有制的观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还提出要继续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并认为私营经2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上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89年的政治风波,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姓“社”的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他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谈话,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92年2月28日,以中央文件的名义将谈话印发全党。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做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写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邓小平南方3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三)党的十五大:首次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不动摇,坚持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树立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问题的正确文风,摒弃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的做法。他还指出,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主义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这一讲话,澄清了一些困惑人们思想的迷误。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大会首先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明确把这一理论当作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指出,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会还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样,党的十五大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保证。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还以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他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全面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四)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拓展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开辟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始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党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的信赖与拥护。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启示之一: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科学理论历久不衰、永葆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就在于他们分析了欧洲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并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创造,从而成为指导欧洲和世界工人运动的真理。列宁之所以能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就在于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俄国有可能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结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而联系到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特征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首先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有别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又分别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三大问题,实际上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总问题,从而大大加深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代中国的5马克思主义阶段。毛泽东曾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理论创新,全面超越了马克思,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启示之二:理论之树常青的秘诀在于不断回答实践问题要使理论之树常青,唯一的方法或秘诀就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深深扎根于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并通过回答实践问题,使理论永远保持生机盎然,常绿常新,莲蓬勃勃。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发展的主要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邓小平同志讲,什么是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就是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实际上马克思和邓小平用不同的语言阐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满足理论需要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果我们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理论工作者能从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入,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用人们熟悉的事例论证人们不熟悉的规律,以短小的篇幅阐明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使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理论的熏陶,那么,理论就不仅不是灰色的,而是多姿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引起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鸣,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通过不断回答长期困扰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使它始终处于一种常绿常新的状态,这也是理论创新的秘诀之所在,或者说理论创新的方法之所在。启示之三:解放思想是理论发展的一大法宝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的方法在于回答问题,那么理论如何才能不断回智问题呢?一句话,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际上解放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既是理论发展的前提,又是理论继续发展的基础。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理论每前进一步,既是解放思6想的结果,同时思想解放又成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模糊认识的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这样那样的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与思想不够解放有关,都与思想没能与时俱进有关。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么一个历史性任务。启示之四:理论工作者应承担更多理论创新与理论传播的责任释疑解惑、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同时,理论创造、创新也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回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正是吸纳了已故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的研究成果,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正式写入了党的文件。而现今原创性的理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研究传统中,一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顽固守旧的经验主义始终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耗费着人的智慧,堵塞着人的思维,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4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