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有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629页。)。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提,特别强调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以后,大力发展经济事业、充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和经济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意义和条件,更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历史必然的重要性,社会文化论文《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分享好文◆此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1947年至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进行了补充和发展。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从新的角度概括了新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并不危险的重要观点,并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建国后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已全面实施,这时,毛泽东更多的是思考和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期限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此状况非短时间内所能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文化基础也非短时间内所能建立,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957页。)不仅要存在,而且要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随着建国后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15年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判断,改变了已为全党所接受并写入《共同纲领》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首先不再认为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与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前应有一个努力发展经济的相对稳[1][2][3]
本文标题: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6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