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02 吴来明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趋势与成果示范案例分析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趋势与成果示范案例分析趋势与成果示范案例分析吴来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Wu_laiming@163.com;13901934758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成果推广培训班2013年5月20日一、可移动文物保护科技与预防性保护1、基本概念和基本情况作为一个唯一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它们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浓缩、文化的积淀;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保护传承工作极为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国有馆藏文物国有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一级文物一级文物珍贵文物珍贵文物一般文物一般文物二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三级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村镇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的文物点登记的文物点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包括了出土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文物征集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研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陈列形式设计展览开放社会教育成果出版博物馆的首要管理职责,就是收藏保护好藏品研究和利用文物藏品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文物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文物保护:是指“为保存文化遗产物质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文物价值调查、认定、研究、展示、利用、传承,文物本身保存、保全和修复、环境监控等。其核心是保存。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研究利用自然科学技术对文化遗产物质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保护,以减缓人为或自然损坏过程的学科”。是一种“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文化遗产保存活动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就可移动文物而言,其文物保护,就是针对馆藏和出土文物而开展的保护科技活动。其中,针对博物馆环境的监测、评估、调控和管理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科技活动,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其核心也是保存。根据《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由于所处环境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加之自身材质脆弱、老化等原因,文物腐蚀损失状况十分严峻。据统计,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馆藏文物200余万件(占16.5%)。其中其中一级文物一级文物3,0003,000余件。余件。二级文物二级文物1212余万件。余万件。三级文物三级文物3030余万件。余万件。任务艰巨2。馆藏文物受损情况令人堪忧——金属文物的主要病害类型:表面硬结物;无害锈;粉状锈;通体酥解;腐蚀层覆盖铭文;形体变形、开裂、残损;人为划伤痕迹。粉状锈表面硬结物形体残损通体酥解——纸质文物的主要病害类型:虫害;霉变;污迹;炭化;脆化;粉化;腐烂;粘连;折痕;变色。虫害霉变粉化脆化粘连——纺织品文物的主要病害类型:虫害;霉变;污迹;炭化;脆化;粉化;腐烂;粘连;折痕;变色。粘连粉化腐烂炭化霉变在主要的6大类馆藏文物中,竹木漆器文物的重度以上腐蚀率最高,达48.68%;其次为纺织类文物和纸质文物,分别为20.83%和19.16%;金属文物、石质文物重度以上腐蚀率均低于各种有机类馆藏文物,分别为16.62%和17.24%。调查数据表明,馆藏文物腐蚀程度与材质相关。无机类文物重度以上腐蚀平均率低于有机质文物。究其原因:(1)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具有特殊性;(2)是缺乏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调控措施和管理机制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学科。借助科技手段、借助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是实现文物保护、研究与传承的必由之路。光学文物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历史学考古学气象学环境保护学古生物学岩体力学美学微生物学……建筑学3、文物保护科技的特征和内涵就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和工艺手段,对文物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实施保护修复处理和采取预防保护措施。达到长期保存文物实物资料,尽可能永久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史料的目的。文物保护修复车——文物流动医院青铜器除锈保护处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防病治病诊病文物就像是给文物看病,进行体检诊断(诊病)、治疗病害(治病)和采取措施预防病变(防病),使文物能够延年益寿。因此,也可以将“文物保护修复室”比喻称作为“文物医院”文物保护科技的内涵文物检测分析——体检诊断——健康评测1.文物价值研究:分析和提取文物的材料结构信息、制造工艺方法、判断文物制作年代(真伪鉴别),揭示文物的价值。2.文物健康评测:科学判断文物病害的种类、严重程度,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制订保护修复方案,提出具体的技术路线和保护修复材料以及相应预防性保护措施等;研究病害形成机理以及相应的无损、微损检测方法。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热释光年代测量系统诊病诊病馆藏文物的系统科学分析——以金属文物为例成分形貌离子分析金相物相结构样品金相显微镜离子色谱衍射激光拉曼扫描电镜显微红外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ICP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实体显微镜视频显微镜X线CT摄影采用X光断层稍描仪器检测分析木雕佛像的制作方法;检查木雕佛像内部存在的病害情况;文物保护修复——治疗病害和缺损——本体保护1.缺损修补完整:将损坏的、缺损的、变形的文物修复完整;传统修复工艺科学化。2.去除文物病害:除锈、清洗、加固、消毒除虫霉等;研究保护技术、工艺和材料。书画装裱修复室器物修复室治病治病修复前,有缺损修复后,完整不宜看出修补痕迹金属文物的除锈、清洗文物预防性保护,即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和档案的目的。当前,馆藏文物科技保护的理念,已经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文物预防性保护——预防病害发生防病防病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为了有效解决馆藏文物保存条件,对文物库房、展厅的温度、湿度、污染物进行主动性控制——恒温恒湿净化过滤系统。改造后的上海博物馆书画展厅展柜底部的进风口展柜顶部的回风口加湿装置恒温恒湿循环过滤系统过滤装置环境监控显示屏•文物价值评估和信息提取•病害调查评测和保护方案制订•病害机理、诊断技术研究馆藏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基本内容预防病变治疗病害体检诊断•病害祛除保护处理•残损技术修复处理•保护修复技术与材料研究•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控干预•文物日常养护和藏展维护•环境监控技术和藏展设施研究文物检测分析文物保护修复文物预防保护二、博物馆环境与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2006/1/242006/1/292006/2/32006/2/83035404550556065701618202224R.H.(%)DATET(C)TemperatureRelativeHumidity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文物微环境主要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封闭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条件。1.博物馆环境(MuseumEnvironment)的定义和范畴是引发博物馆藏品劣化损害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包括颗粒物)和有害生物四类。对文物保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转变。“预防性保护”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方向。环境因素文物保护管理理念微环境(以展柜、储藏柜、包装盒内空间为代表)小环境(以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为代表)大环境(覆盖整个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室外环境(博物馆建筑之外的空间)博物馆环境空间分类2.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Conservation)概念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即是指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抑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这次会议肯定了实验室研究对文物研究的意义,在国际范围内达成了文物科学保护的共识。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自1930年提出以來,已经从:最初的避免修复干预→广泛实践控制环境→现今的风险管理战略性高度,改变了传统文物保护思维,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科技领域的共识。文物预防性保护行动,即应用一切与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质的破坏作用,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如何实施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技术TechnologyofPreventiveConservation3.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微环境评估体系基于洁净概念的文物保存微环境评估体系的理念和内容框架Theprincipleandframeworkofmuseummicro-environmentevaluationsystembasedontheconceptofcleancondition200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针对博物馆环境预防性保护现状和问题,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专项,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拓展、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评估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提出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环境体系研究•博物馆环境,所考虑的环境因素与现代生产洁净环境十分相近,所提出的ppb级气态分子污染物(AMCs)浓度控制指标,也与现代“洁净技术”控制要求相一致。•博物馆环境保护,可以借鉴现代“洁净技术”管理理念与体系,形成适合文物、档案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具有行业特征的、基于“洁净”概念的藏品保存环境科学体系。现代“洁净技术”,在洁净环境空间设计、制造、空气净化过滤、环境监测、分级评估、运行维护、管理方法、标准和理念等方面已经吸纳工程科学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与人身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合适的博物馆环境因素检测和综合质量监测技术系统,形成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估和环境调控产品质量评价技术,研发有效的主动调控和被动调控技术。2)在管理层面上,建立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管理系统,研制一批技术标准,制定环境监测调控管理手册,形成文物预防保护准则,有效推进博物馆环境监测和调控工作。3)在应用层面上,通过示范推广,建立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基于环境因素对各种文物的破坏影响作用机理研究,实施文物保存环境风险评估和预控,形成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长效机制,努力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以“稳定、洁净”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为目标倡导理念——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4.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核心内涵稳定环境——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止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所谓“适宜指标”,是指文物本身已经长期良好适应的温湿度环境状态。——湿度优先控制理念洁净环境——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环境空气中特征污染物浓度达到科学合理的安全极限值以内,包括最常见的清洁度和病虫害。——不同的材料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敏感程度、影响作用不同。预防措施——通过管理和技术应用,从源头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污染物水平、光照强度和温湿度平稳性(如防止藏展材料散发污染物,提升文物展柜密封度和环境调控功能等),加强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必要的环境调控措施。博物馆环境的主控因素与特征<75颗粒物PM2.5(μg/m3)<300VOC(ppb)<80甲醛(ppb)<100N
本文标题:02 吴来明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趋势与成果示范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7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