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09年第25卷第5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No.52009(总第107期)﹢﹨﹪﹫﹦﹫﹨﹤﹪﹫﹢(﹤﹫﹢﹤﹫﹦﹤﹦﹦﹥﹫﹫)(Sum.107)文章编号:16731646(2009)05006103骑士制度的一曲挽歌马罗礼《亚瑟王之死》主题探究赵国柱(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222)摘要:《亚瑟王之死》是15世纪英国唯一一部享有盛誉的散文巨著,是英国散文从中世纪后期发展到当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一部中古英语亚瑟王浪漫传奇的不朽著作。通过对文中隐含的契约型深层结构的分析,指出马罗礼通过《亚瑟王之死》描绘了中世纪后期世人心目中完美的骑士形象。关键词:亚瑟王;骑士精神;契约型结构;圣杯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瀫灖瀯灔灋灎灢灗灍灜灐灋瀶灖灑灎灐灜瀿灢灛灜灋灕瀻灖灜灐灋灀灐灋灕灋灗灍瀸灇灔灗灚灢⒓灛煁煘煂煥煫煭煘煗'焵煫煭煛煯煫﹪﹢﹩┊┄┏┊⒉SchoolofForeignLanguages⒙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⒙Tianjin300222⒙China⒕﹢┈┉┇┉⑶AstheonlyrenownedprosemasterpieceinBritaininthe15thcentury⒙SirThomasMalory⒓s爧牉爩牗牜牠牉牆'爛牜牠牎牣牜isanimportantmilestoneintheprosedevelopmentfromthelateMiddleAgestothecontemporaryprocess⒙andanimmortalworkoftheromanticlegendofKingArthurinMiddleEnglishaswell.ThispaperaimstoanalyzehowMalorydepictstheperfectknightimageofthelateMiddleAgesbyapplyingthecontractualstructurehiddeninthetext.┎┌┄┇┈⑶KingArthur⒛knighthood⒛contractualstructure⒛theHolyGrail引言托马斯·马罗礼爵士于1469年创作的《亚瑟王之死》被誉为15世纪英国唯一一部享有盛誉的散文巨著。该书的原名是《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之书》。书中介绍了亚瑟王的生平、他的圆桌骑士、他们的历险经历、寻找圣杯的历程以及亚瑟王辞世时的惨烈。1485年,英国第一位印刷家威廉·凯克斯顿为全书划分章回,并改写其中一部分内容。他把书名改为《亚瑟王之死》,对原文进行修改、润色,然后印刷出版。在序中,凯克斯顿谈到了印制、发行此书的目的“宣扬博爱仁慈、谦恭大度的骑士精神”[1]867。《亚瑟王之死》备受世人欢迎。从首次出版到1634年,在短短的150余年间,先后出现6种版本。随后,该书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浪漫主义复兴时期才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间,又有两个版本问世。但凯克斯顿的印刷本是后世各种版本的基础。《亚瑟王之死》使“中古英语方言有了相对固定的拼写符号……有的语言学家干脆把印刷《亚瑟王之死》的1485年确定为中古英语标志性的终结期。[1]868”可见,《亚瑟王之死》是英国散文从中世纪后期发展到当代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收稿日期:20090519作者简介:赵国柱(1979),男,讲师,硕士,从事专业:英美文学。在马罗礼创作他的不朽杰作之前,就有很多亚瑟王系列传奇作品广泛流传,但这些作品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马罗礼的功绩在于,他收集起亚瑟王以及圆桌骑士形形色色的故事,对它们进行改编和整理,创作出散文体《亚瑟王之死》[2]78。这是一部集中古英语亚瑟王浪漫传奇及中世纪英语叙事文学之大成的不朽著作。在马罗礼的笔下,巫师梅林成为亚瑟王朝从兴起到覆灭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精通魔法,擅长幻变之术,能未卜先知。梅林对亚瑟王及各圆桌骑士的预言,构成贯穿全书的主线。他们的传奇生涯沿着这条主线依次展开,展现出一幅历史与传奇交织的恢宏画卷。骑士精神“浪漫传奇是中世纪中、后期受到基督教思想和宗教文学传统深刻影响的最重要的世俗叙事文学体裁,它主题丰富,题材广泛,形式不定,但它最重要的叙事内容是骑士冒险经历和宫廷爱情。[3]77”马罗礼生活在15世纪的英格兰,他有过传奇的骑士生涯,深刻感受到英国的骑士制度正随着玫瑰战争而逐渐没落[4]。他的《亚瑟王之死》就是哀悼骑士制度崩溃、缅怀过去贵族制度的一曲哀歌。马罗礼借亚瑟王之口描述他心目中完美的骑士形象。作为圆桌骑士团的开创者,亚瑟王这样训诫他的骑士:永远不蛮横无理,永远不滥杀无辜,永远不背信弃义;为人不可残暴,要宽恕那些乞求宽恕的人;对于贵妇、少女以及一切有身份的女人,都应该鼎力相助,否则处以极刑;任何人不得无视法律,不得为了世间财富与人争斗[1]91。尚义气、重然诺、见义勇为、慷慨大方、抑恶扬善、嫉恶如仇、彬彬有礼这些就是骑士精神的基本特征[5]。骑士精神产生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6]。王立新认为,骑士文学代表了西欧封建集团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其中隐含着一个以中世纪社会主流话语为基础的“契约型深层结构框架”[7]6。一般说来,契约型结构的前提是立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立约-履约-奖赏、立约-违约-惩罚。具体到骑士文学,则骑士为立约的一方,另一方由不同的对象担任,通常包括国王、贵族、教士、公主、贵妇、其他骑士等。这些不同对象所代表的正是以忠诚和信仰为核心的骑士精神。一旦立约,骑士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履约是对骑士的考验。骑士在这一过程中检验自身的德行和操守,成就自己的地位。如果骑士能经受住骑士精神的试炼,就会得到荣耀的光顾,如英雄的美名、典雅的爱情、见证神迹。履约的反面则是违约。如果骑士在历险中有违骑士精神,就会深陷悲剧,如污名、死亡、毁灭。在中世纪,基督教是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自然成为骑士精神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亚瑟王与同父异母胞妹之间的乱伦行为,在宗教信仰的层面上即是违约的表现,触怒上帝的后果就是亚瑟王朝和圆桌骑士团的毁灭。不过,有时判定骑士行为是否违约却绝非易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以何种价值取向为出发点。一种行为可能在较低的层面上并不违约,但若以一个更高的价值层面予以审视,则可能就是违约。如兰斯洛特骑士为了忠实于王后桂内维尔,拒绝了深爱着他的少女爱莲。他对爱情的忠贞本无可厚非,甚至值得称赞。但因为所爱之人为王后,这就违背了对国王忠诚的原则。对真正的骑士而言,如果其忠贞的爱情与其忠君的义务产生矛盾,这种行为就会在更高的忠君价值层面上被判定为违约。他必定会受到谴责,其名誉也受到玷污。兰斯洛特与王后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他们最终被迫分开,在修道院的忏悔中度过余生。在圆桌骑士所有的立约中,寻找圣杯可能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次历险。梅林曾将圆桌比作世界,预言获得圣杯的骑士将名扬天下。他在确定圆桌制度时说,通过圆桌骑士,圣杯的真理将昭示天下。他在圆桌席位里专设“危险席”,虚位以待世上最伟大的骑士。后来,加拉哈德成为危险席的坐主。他最终找到圣杯,以肉体的死换得灵魂的生。正是通过对早期圣杯故事的改写与重述,马罗礼向我们描述了中世纪后期世人心目中完美的骑士形象。寻找圣杯寻找圣杯的故事在亚瑟王浪漫传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圣杯传奇的开山之作是于1180年前后由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洛阿(ChretiendeTroyes)创作的《帕齐法尔圣杯故事》。此书成为后世作家续写和重述圣杯传奇的蓝本。到12世纪末,以圣杯为题材的主要故事文本就多达10个,影响遍及欧洲多个国家。而在英国,直到《亚瑟王之死》问世,圣杯传奇的重要地位才得以确立。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关注圣杯传奇的起源及其演变规律。代丽丹认为,圣杯传奇的演变轨迹大致为:它是凯尔特人的民间故事,起源于爱尔兰神话和威尔士传说,传入法兰西后变身为英雄传奇,并逐渐被基督教化[8]140。最初的神话传说以异教英雄寻宝26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历险为叙事主线。克雷蒂安将其改写为以骑士为中心的英雄传奇。他的杰作讲述的就是帕齐法尔骑士为追寻圣杯城堡中收藏的宝物而展开的历险。帕齐法尔之所以冒险寻找具有神力的宝物,目的只为建功立业,扬名于世。故事中作为宝物之一的圣杯,虽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和饮品,但并非基督教的圣物。虽然文中多次出现上帝的称谓,还详细描绘了帕齐法尔的忏悔以及一位靠圣体而活的老国王,但作者并未明确指出圣杯和基督教圣餐仪式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帕齐法尔的历险只是以物质需求为动力的世俗之旅,圣杯只是神秘旅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不是唯一的目标[8]141142。在马罗礼的叙述中,圣杯的具体所指则发生了变化。它变成了基督教唯一的圣物,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亚利马太的约瑟用这个杯子接取从耶稣伤口中流出的鲜血,之后把它带到了英格兰。于是,圣杯从异教传说中脱离出来,成为基督以及基督教话语所说的生命的象征,其神力在于使人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达致永生。“追寻圣杯,即意味着追寻不朽的声名,追寻与基督神圣的结合,从而得到拯救。[7]6”这一冒险历程也就“由早期追寻的神秘之旅变成了神圣之旅”[8]142。追寻圣杯的骑士不再是骁勇善战、孔武有力的英雄,而是笃信上帝、心地纯洁的圣徒。于是,加拉哈德取代帕齐法尔成为新一代的圣杯骑士,而后者则隐身为前者荣耀历险中的追随者。加拉哈德出身名门,其父为当时最伟大的骑士兰斯洛特,相传为耶稣基督的后裔。他的高贵血统、高尚品德、及对神迹的见证足以成就他的圣徒形象。他的追寻之旅挣脱了早期圣杯历险中的功利色彩,成为纯化心灵、提升境界的精神之旅,英雄传奇由此散发出浓郁的教会气息。可见,经由马罗礼的重述,不仅圣杯的所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就文本所传达的意义来看,也完成了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转化。异教神话中的英雄和宝物改头换面后成为基督教传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俗骑士转变为教会英雄,神秘容器也演变成圣物。结语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是西欧封建贵族阶级与基督教会相互渗透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忠君、护教的社会主流意识,通过对高贵典雅的贵族礼仪的提倡,大力渲染对精神理想的追求[9]。马罗礼笔下的骑士不再是个人至上的英雄豪杰,而是担负着社会道义的忠诚骑士,符合中世纪末期人们对英雄的期待心理。因此,《亚瑟王之死》不仅仅构筑了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也代表着一种追求精神价值的理想化的乌托邦。马罗礼的散文史诗,时至今日依然魅力不减。虽然中世纪早已成为历史,但亚瑟王浪漫传奇的精神却永葆青春。历代作家都在马罗礼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的亚瑟王传奇故事,如斯宾塞的《仙后》、丁尼生的《国王歌集》、马克·吐温的《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佬》、艾略特的《荒原》等。至今,“亚瑟王浪漫传奇已经成为各英语民族重要的共同文化遗传,它丰富而精彩的情节一直刺激着人们的想象力,它所蕴涵的那些曾经使中世纪人着迷的社会理想、精神追求和道德含义也必将激励着文学家们在新的现实中进行也许是永远没有终结的追寻与探索。[3]80”参考文献[1]托马斯·马罗礼.亚瑟王之死[M].陈才宇,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2]常耀信.漫话英美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肖明翰.中世纪浪漫传奇的性质与中古英语亚瑟王传奇之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581.[4]张景全.论骑士制度的繁荣期[J].史学集刊,2003(2):9599.[5]张景全.骑士制度对西欧文明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5557.[6]倪世光.开启认识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一扇窗关于骑士制度研究交谈录[J].社会科学论坛,2007(6):7993.[7]王立新.序言[
本文标题:骑士制度的一曲挽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