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疆史纲》绪论历史论文论文作者:本站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6-9-2322:43:00发布人:admin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166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他的东南与甘肃、青海、西藏为界,东北与蒙古国接壤,北部与俄罗斯为邻,西面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连,边界线长达5300多公里。这里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沙漠,奔腾的河流和生机盎然的绿洲。在高山之间,沙漠之下,绿洲之中,河流之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和其它各种资源。自古以来,在这里就生活着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新疆常住人口1846.26万人[1],包含着47个民族成分。其中,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世居新疆。新疆各族人民世代相继,不仅开发、建设、保卫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并以此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然而长期以来,古老的新疆大地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们渴望了解新疆,了解她的历史,了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此,我们编写了《新疆史纲》这本书。一、历史上新疆的地理范围历史上新疆被称为西域,和现在一样,属于中国的边疆地区。然而,我国历朝历代对西域的管辖范围和今天新疆区域的大小并不完全一样。这样,在编写《新疆史纲》时,如何认识和确定历史上新疆的地理范围,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西域新疆古称西域。但“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汉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乃至中亚、西亚的一部分,以及东欧和北非的个别地方,是当时汉朝人就地理知识所及对“西方”地区的泛称。狭义的西域则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方,以及乌孙游牧之地,即汉朝有效管辖的地方。对西域这一地理概念,汉朝人有一个逐渐认识、了解的过程。《史记·骠骑列传》说:“骠骑将军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王及厥众萌咸相犇。”匈奴浑邪王当时驻牧于今张掖、武威一带。可见汉初,人们把河西走廊地区也包括在西域的范围之内。《汉书。王莽传》援引王莽奏议说:“今西域良原等复举地为臣妾……请受良原等所献地为西海郡。”良原是西羌人的首领,游牧于青海湖周围,王莽所设西海郡就在今青海省海晏县。所以,在西汉末期,今青海省西部也包括在西域的范围之内。因而我们说,“西域”在西汉时广指汉朝郡县辖区以西的地区,它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直到东汉班固撰写《汉书·西域传》,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才开始固定下来。《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东则接汉,阨以玉关、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狭义的西域。到了唐代,西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地区,乃至北非、东欧部分地区都可以称为广义的西域;狭义的西域则指东起玉门关,西到波斯(今伊朗),北抵阿尔泰山,南至克什米尔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塔里木盆地缘边诸国,阿尔泰山以西及伊犁河流域西突厥部落游牧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阿姆河以南地区,上述地区分别由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管辖。蒙元时期,随着我国西北疆域的再统一和扩展,除今新疆地区外,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以及两河下游的咸海地区,阿姆河以南的呼罗珊地区都纳入了西域的地理范围之内。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以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西域的地理范围来解释“西域”一词的。《西域图志》对当时西域的地理范围作了说明:“其地在肃州嘉峪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直喀尔喀(蒙古),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番藏(青海、西藏),轮广二万余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我们之所以以清朝乾隆年间西域的地理范围来解释“西域”一词,主要理由有三:一是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的疆域包括西北疆域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二是历史上,我国历朝历代对西域的管辖范围有大有小,但基本上是在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以内;三是乾隆年间,近代国家观念已经形成,世界各国开始以条约的形式固定自己的国界。清朝政府于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就已经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划定北部国界。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政权后,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并为邻国所承认。二、新疆清朝乾隆年间,历史上曾被人们称为西域的地方同时也被称作新疆。然而,当时全国有好几个新疆:一是云南省乌蒙府(在今昭通、永善一带)被称为新疆,二是贵州省的古州(今榕江)被称为新疆,三是贵州省的西部、即今安顺市和镇宁县一带被称为新疆[2],四是四川的大、小金川被称为新疆。上述四个称作新疆的地方,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这些地方历来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自秦汉时期开始,历代王朝就在这里设有管理机构,行使主权;二是上述地方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三是雍正、乾隆时期,清朝政府开始委派有任期的官员(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的土司。历史上,把这种统治方式的变化称为“改土归流”。1872年,署湖南巡抚王文韶的奏折说:雍正年间,“创建六厅,曰古州(今榕江),曰台拱(今台江),曰清江(今剑河),曰都江(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曰丹江(今雷山境),曰八寨(今丹寨),谓之新疆”[3]。也就是说,所谓“新疆”,就是指改革土司制度以后,设立新的行政机关的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它并没有“新辟疆域”的意思。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对新疆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对维吾尔族地区的官制――伯克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其纳入清朝地方官制的轨道。可能由于类似的原因,当时也称西域为新疆。1759年底(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陕甘总督杨应琚在一份奏折中说:“新疆效用武职人数,……遇有辟展(今新疆鄯善县)等处差务,陆续委用。”[4]第二年五月,乾隆皇帝也说:“……然现在新疆垦种,实无劳民之事。……西陲戡定,回部悉平,朕之初念,岂务为好大喜功,今亦不过辑其旧部,复其本业而已,又安肯转事劳民动众。”[5]可能是为了区别同时存在的几个新疆,人们也称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为“西域新疆”。1764年底(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乾隆皇帝在答复有关增纂《大清一统志》事宜时说:“至西域新疆,拓地两万余里,除新设安西一府及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设有道、府、州、县、提督、总兵等官,应即附入甘肃省内。其伊犁、叶尔羌、和阗等处,现有总管将军及办事大臣驻扎者,亦与内地无殊。应将西域新疆,另纂在甘肃之后。”[6]所以,在《大清一统志》里,称现在的新疆为“西域新疆”。但是,在更多的文献里称现在的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为西域。乾隆时期,编纂的该地方志即名为《钦定西域图志》,另外,还有椿园七十一的《西域闻见录》、徐松的《西域水道记》等。甚至到1825年(道光五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仍然称新疆为西域,写有《西域置行省议》的名作。“新疆”作为一个固定地名并正式成为一个省,是1884年(光绪十年)期间的事情。1865年初,浩罕军官阿古柏乘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起义之机侵入新疆,并建立侵略政权。至1870年,阿古柏不仅完全控制了南疆地区,而且攻占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进而企图染指伊犁,占领整个新疆。为了同英国在中亚争夺势力范围,遏制阿古柏,沙皇俄国于1871年7月出兵占领了伊犁。1875年5月(光绪元年三月),清朝政府令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从1876年7月至1878年1月,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所有地区。1882年,经过艰苦的谈判和斗争,清朝政府又从沙俄手中收回伊犁。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再次提出了在新疆建省的问题,并提出了“他族逼处,故土新归”[7]的论点。1884年,清朝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自此,新疆作为一个固定地名沿用至今。而其他几个新疆名称,便逐渐弃置不用了。但是,这时新疆的地理范围与乾隆时期西域的地理范围并不完全相同,与汉唐时期的西域的地理范围则有更大的区别。1856年10月(咸丰六年九月),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华权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先后以“中立”和“调停者”的身份,伪装朋友,浑水摸鱼,诱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根据《北京条约》,1864年10月7日(同治三年九月七日),清朝政府又被迫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割占了中国西北边疆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2月(光绪七年正月),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根据该条约及其所附的五个边界子约,沙俄又侵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等地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样,在新疆建省时,与乾隆时期西域的地理范围相比,已经少了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我们以新疆现在或建省时的地理范围叙述新疆的历史,显然不能反映新疆历史发展的全貌。所以,我们一般以清朝乾隆年间西域的地理范围为基础,上溯以往的新疆历史。那么,凡是在这个地理范围内活动过的民族,包括已经消失了的古代民族,都是新疆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凡是在这个地理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新疆历史上建立的政权,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地方政权;凡是在这个地理范围内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都应该是《新疆史纲》叙述的主要内容。但是,乾隆年间西域的地理范围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为了客观地反映这一过程,对现在境外涉及到新疆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如汉朝与大宛的关系、唐朝对中亚、西亚部分地区的管辖、喀喇汗王朝西部情况、西辽对中亚地区的统治,以及蒙古人在河中地区设置阿姆河行省等,我们也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予以叙述。二、《新疆史纲》的主要内容新疆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要正确地了解、认识新疆的历史,必须准确地把握新疆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自然也是《新疆史纲》论述的主要内容。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都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是《新疆史纲》论述的主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但是关于史前时期新疆居民的族属问题,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国史籍只是笼统地称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的古代居民为“西戎”。只是到了汉代,新疆居民的族属问题才逐渐明确起来。汉代活动在新疆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和汉人。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表明,塞人、月氏人、乌孙人早就活动于新疆和河西地区。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战国时期羌人的足迹已经西及帕米尔高原。自公元前2世纪初时起,汉朝与匈奴的争夺日趋激烈。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首先统有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朝在占有河西走廊后,与匈奴开始直接争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统一西域,随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汉人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不断进入新疆,并逐渐成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民族又增加了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等民族成分。继匈奴之后,鲜卑、柔然先后在蒙古草原建立政权,并与中原王朝争夺西域,因而在这里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高车,亦称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因反对柔然可汗进攻北魏,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万余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嚈哒起于塞北,后进入西域,5世纪中叶南攻月氏,建立政权,都拔底延城(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此后,嚈哒东侵,越过帕米尔高原,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4世纪初自辽东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四川北部和青海的氐、羌等民族,建立政权。490年以后,吐谷浑从高车手中夺得鄯善、且末,大批吐谷浑人迁居罗布泊周围地区。隋唐时期加入到新疆民族之列
本文标题:新疆地方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83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