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公共决策体制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变量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变量一、公共决策体制的变量1.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2.构成因素:决策权力:选举;反对的自有决策程序:相继的步骤决策规则和方式: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变量I权力的构架和来源权力结构:权力来源:II决策主体的地位III历史文化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变量自上而下的公共决策体制自下而上的公共决策体制协商式的公共决策体制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1.纵向结构:构成领导与被领导主从关系的组织之间。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决定了决策体制“形状”的变化。2.横向结构:平等合作和协商关系的组织之间。相互独立又制约决策体制的新变化1.纵向:分权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地方政府具有更多的自主权2.横向结构: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谋”、“断”分工三、决策权力1.权力:某种意志施加于他人,即使受到抵制仍能贯彻的力量2.决策权力的实质:组织赋予的正式职位;精神领袖;技术专家3.保证权力控制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施用权威4.决策权力中的利益以利益为基础、利益博弈、因其而改变第二节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体制分类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2.集权制和分权制3.历史经历:原始民主、神权、君权、议会、人大、法西斯、军人独裁第三节现代公共决策方式一、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unanimityrule):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优势:一票否决:导向“帕累托最优”劣势: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2.过半数规则(majorityrule):超过半数得胜优势: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劣势:多数暴政;结果不可靠(与个人无关);投票悖论三、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一)理论演进1.绝对半数:过半数当选2.过半数下的多数:半数下得票最多3.博尔达(Bordarule):按投票偏好排序4.淘汰投票(exhaustivevoting):选出最差的(二)实践特色1.大民主、小民主与集中的结合:投票选出委员,内部协商或集中指定2.两票制:中国村民自治实践中选村党委。村民先对候选人投信任票,再党内选举3.自有选举:可以投非候选人的票二、投票悖论(theparadoxofvoting)假设有三个投票者(甲、已、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B、C)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已:BCA丙:CAB情况I:在A、B的胜者中与C比较,则C被选中情况II:在A、C的胜者中与B比较,则B被选中情况III:在B、C的胜者中与A比较,则A被选中中国社会政策的决策体制1.国家权力机关中国社会政策的决策体制由行使公共权力的各级国家机关和执政党的各级组织组成,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执政党的各级党委会、党组。他们的决策权限各不相同。党的各级组织在多数情况下拥有对政策的实质性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立法机关,制定政策主要以法律形式出现。个别情况下,国家主席,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以及军事机关,也拥有一定的政策决策权。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对本地区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组织的主张成为本地区的法规和政令。党组(党委)在国家机关中直接发挥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却是政策的实际决定者。它除了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使党的主张成为法规或政令外,还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有时还与有关国家机关一起,联合发布政策。2.行政机关政策制定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问题的提出主要不是来源于公民的政策诉求,而是来源于决策机关内部的政策问题动议,是决策机关建立的制度性信息收集系统提出的政策问题。主要由决策机关内部的工作系统和决策机关建立的信息收集系统。内部工作系统是主要的政策动议源。有权提出政策动议的首先是决策者集体或个人。他们担任决策机关的领导职务,决定决策机关的工作方向,审批各渠道汇集而来的政策问题,提出自己的政策动议。当某种政策方案产生后,通过批示文件,召集会议,发表意见等形式给有关下属,直接启动政策过程。在政策机关,有思想,有能力的领导人,更是最主要政策的政策方案倡议源。决策机关内部的工作部门代表管理对象,向其他部门争取有利政策,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机会提出政策建议,如会议发言,工作研讨等。
本文标题:4 公共决策体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