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咨询心理学知识笔记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求助于心理学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类事情出现在大约一百年前。这就是说,心理学用到人的生活实践中,只有一百年历史。在这之前,人类在生活中,不是不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只不过那时有了心理问题之后,常常求助于牧师、神父或巫师等等。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一般说来,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了几个充分和必要条件:1、高尔顿———用心理测量法进行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和“自由联想法”的建立2、卡特尔———发表的《心理测验和测量》(1890年)3、韦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人的心理为什么会出现问题?1、安全和归属的缺失的需要2、构建和谐个体的需要3、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个体生命的需要*心理学的意义:1、心理学=说明书,它能使人用能短的时间掌握自己。2、人类个体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是一个宇宙,它的所有能量的发挥是在不同的阶段的被激活,而激活的工具就是心理的自觉。4、比内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的智力测量(1904年)5、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6、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二、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在前期学术理念和方法学基本确立之后,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的实践活动便开始了。*据文献记载,心理咨询不是发端于“职业指导”,而是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是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条件和促进因素,其代表人物是威尔森。*到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次年,由2O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报告书指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个方*中国儒家文化的最大特点是防御,而防御的最大特点就是找缺点和随之而来的弥补行为。这种传统文化的东西其实早已滲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对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更佳的完善,不断地在孩子身上寻找问题,寻找缺点,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形成自信心的缺乏。*人类的学习首先是模仿学习面做出贡献,并且这三者不可偏废。第一,通过关心人的动机、情绪的调节,进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第二,通过发展人们必要的能力、动机,帮助个人与环境的协调。第三,正确地利用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涵盖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1、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又有心理咨询临床操作的相关知识。2、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所谓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既包括非标准化的技术,如“心理咨询”,又包括标准化的技术,如“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当然不包括药物的使用。*当前造成孩子性别中性化的原因:1、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女性为伴的时间长2、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脱离孩子教育也是造成性别中性化的原因之一。3、中国大陆女性在家庭中的强势,使得孩子在模仿学习中的性别趋势中性化。*男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责任智慧3、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不管哪种理论指导的咨询,不管使用的是标准化的或者非标准化的手段,咨询关系都是“求”和“帮”的关系。4、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而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广义的“心理咨询”这一概念中,包括“狭义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两类临床技术手段。“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心理咨询师又应当具备的工作品质:温暖、平和、包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存在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实全部在他自己的内心,心理咨询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协助他来探索,使求助者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迈向自我实现”。*人的体验是最美好的,所以在某种情况下,求助者的体验也是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的“道”就是探究和挖掘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心理咨询师要完成的“作业”是自我的学习和修养。*罗杰斯:咨询是一个过程,期间辅导员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证实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改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帕特森: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和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的独立个体,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林孟平:咨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宾丰富发展,迈向自我实现。*布洛切*江光荣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三、关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定义:*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各类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2、相同点:工作目的是一致的:都为消除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3、不同点:*心理咨询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心理治疗是不太规范、不太标准化的;*心理咨询是协助“解决”,心理治疗是“矫治”。第三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条件一、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咨询要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来处理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无论是咨询还是诊断,都必须依据事实,依据严格的科学规定。*不能只凭个人的经验或利用患者对心理学的盲目信任去指导患者。(二)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种整体的观念,有多重含义:*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倾向,二是躯体疾病或者生理上的不足带来的心理变化。*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整体性观点:人的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决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三)限制性观点:*咨询师的职责限制,咨询师的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时间上的限制,咨询时间一般为50分钟/次,一周一次。*感情限制,彼此的沟通必须限制在工作范围内,感情因素必须严加控制。咨询师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带入咨询过程。*咨询目标限制:——心理咨询的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对咨询效果的预期,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冒进,必须作出恰当评价。(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发展观:*弄清个人史根源与现实的症状之间的逻辑关系*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五)中立性态度:*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到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中立态度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咨询中。*中立态度可以增强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1、品格———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2、自我平衡能力:*能够排除负面信息造成的不良情绪。*在咨询过程中能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不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3、善于容纳他人:善于容纳他人才能营造和谐的咨询关系和安全、自由的咨询气氛,也是职业需要。4、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求助者负责不能夸大心理咨询的作用,欺骗求助者,自己能力有限时,应向求助者说明,并转诊。5、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第四单元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一、我国心理咨询简史:20世纪30年代,丁瓒(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与丁祖荫一起翻译出版了《青年期心理学》一书后,中国临床心理学诞生。二、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1、1986年,北京朝阳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2、心理咨询达到职业化阶段,可操作性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化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社会认可*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已经出台。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如下特点:1、借鉴西方文化而产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将会越来越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2、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普及化,其发展势头将保持强劲。3、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将不断以自身完善化和高效率,来提高自身价值。4、中国心理咨询职业,将以自己独立的诊断、操作方式和基本原理概念与邻近学科逐渐区分开来。5、对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的社会舆论是肯定的6、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将艰难有序地向前发展。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创立人弗洛伊德著作《精神分析引论》——《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的演讲录合而成,又称“性学三论”观点关于心理结构①人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本能和原始冲动;③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工作;④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关于人格结构①人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②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的基础和永存的部分,遵循快乐的原则③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活动,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特殊发展,这一功能基于个体的保存本能;④超我代表良心和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关于心理动力①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即“力必多”;③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的全部内容。关于心理发展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①口欲期(0-1岁)②肛欲期(1-3岁)③生殖器期(3-5岁)④潜伏期(5-12岁)⑤生殖期(12岁以后)关于适应问题①变相宣泄——“隐性梦”,若不能宣泄,就可能形成神经症焦虑②自我防御:防御机制—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③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④钟友斌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钟氏疗法)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定义20世纪初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先驱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流派和观点桑代克“尝试-错误”定律华生“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它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托尔曼提出刺激—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个变量就是有机体中的内部因素,他的公式如下:B=f(S、P、H、T、A)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即:R=f(S.A)。其中R是反应,S是刺激,A是控制变量(第三变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自身能动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行为既不是单纯的取决于生物性的内驱力,也不是单纯取决于客观环境条件,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过程,积极参与行为模式和人格的形成。①“替代学习”(观察学习)——人学会某种行为,不必实际去经验。②“自行奖赏或批判”——自己可以通过自我强化,不必一定依靠外部强化③“行为自控”其基本理论的假设:个体既然可以通过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沃皮①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的过程。②在治疗中,其目标只能是不良行为本身,包括内在认知和情感活动(内隐行为)。内隐、外显活
本文标题:咨询心理学知识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3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