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2、有教无类3、中国科学社4、《理想国》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三、论述(每题10分,共40分)1、论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3、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有哪些?请对各教育思潮作简要陈述。4、论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密封线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答:《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2、有教无类答: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3、中国科学社答: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4、《理想国》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答: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率先提出来的。1800年,他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试图把教学与人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答: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答:第一次兴学运动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所谓“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二是改革科举。凡应科举者须先受教育,规定士子在学三百日方准考试。第二次“熙宁、元丰兴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整顿地方官学和实行太学“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取士应“本于学校”。但当时学校尚未完全恢复,权益之计就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办法。三是创办和恢复各种专科学校。第三次是“崇宁兴学”。此次兴学只是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某些措施,在学校制度方面没有多大改变。所不同的是,曾一度停废科举。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尽管每次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成就很大。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在整个社会造成了重视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学校对科举的依附;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宋朝无论是中央的官立大学还是地方的郡县学校都比唐朝发达,学生的入学范围和名额也比唐朝时期有所扩大和增加。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答: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思想是“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也称“政本艺末”思想。“以政学为主义”就是以它为体,把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也就是说教育目的首先是在培养政才,管理国家的人才。“以艺学为附庸”就是要求把艺学放在次于政学的地位。它要求教育要把培养政才放在首位,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政才取代封建官吏,从而改变官吏的政治素质,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了近百所新式学堂。主张废八股,变科举;广兴学堂;建立译书局、编译局;派人出国游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使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了动摇,“民权”思想深入人心,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维新人士的“维新觉世之功”,在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是应该肯定的。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答:1.人才观与教育作用观2.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思想(1)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2)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3)评价总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也表现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为在中国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答: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更加蓬勃发展,这客观上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机器大生产的素质。由于初等教育对培训工人大有好处,因此当时英国的竞争者美国和德国都非常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这使英国感到巨大的压力。同时,工人群众本身已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用各种形式开展自己的教育活动,而且,这种教育活动与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是紧密联系的。所有这些情况引起了统治阶级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使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再也不能把初等教育只作为单纯的宗教慈善事业了,并认识到如果政府不直接控制初等教育将对其统治十分不利。因此,国会于1870年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初等教育法规定了如下一些内容:(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2)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3)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三岁儿童的强迫教育。(4)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5)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是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课,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安排在首节课或者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自己做出选择。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在英国初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它只适用于劳动人民子女,上层社会子弟仍然在家或在预备学校中接受进入中等学校的预备教育。但《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了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答: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是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有别于哲学、生理学的科学的人,同时他还是最先强调教育应根据于心理学的人。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基础上的,具体而言,是建立在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基础上的。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兴趣赋予统觉以主动性,因此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企图扩充知识的兴趣。赫尔巴特把任何兴趣都分为四个阶段:即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同时,他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钻研(接受和学习教师所讲材料)和理解(深入思考新材料)两个环节。基于这种对心理活动过程的分析,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赫尔巴特对教学过程的理论分析,在外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依据,为教学理论找到了一个比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为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一、教育著述:《雄辩术原理》。这部著述既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二、教育思想1、论教育与天赋昆体良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他说:“大多数人既能敏捷地思考,又能灵敏地学习,因为此种灵感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畸形和生来有缺陷的人才是天生愚鲁而不可教的人,这样的人肯定会少,然而很少。”因此,一般的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的。昆体良继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性差异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人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儿童的天性。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才能,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和教学。在雄辩术的教学上,要根据每个人的气质、才能来训练。如有的人宜用文雅的态度演讲,有的人宜于用生气勃勃的表情演讲,有的人则适于用粗犷的态度演讲,这就要求教师使每个人的特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还应该了解年轻人的倾向,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天分的学科。教师只有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天性,才能够避免叫学生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叫学生放弃他们能胜任的事情,而去做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事情。其次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了解并确定在不同年龄期的接受能力,切忌给予幼弱的学生以过重的负担。超越儿童头脑所能承受的东西,儿童是学不进去的。重视儿童的天性,适应儿童的倾向和才能。因为“自然如果辅之以精心的培养,就能获得更大的力量。”昆体良对于天性与教育的关系的观点较为全面:没有原材料,技艺无所用;即使没有技艺,原材料仍有其自然的价值;但技艺的成就大于原材料自然的成就。2、德性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教育要重视德性教育昆体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与西塞罗一样,把伦理学视为培养雄辩家的重要课程,但更重视德性的培养。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善良是第一位的,在雄辩术上达到完美境界是第二位的。因此,他坚持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教育任务的首要位置。认为善良的人才能成为雄辩家。对于善德如何得到,他认为:个人的秉性对于他的道德面貌会起到某种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靠教育的力量。他说:“美德虽然也从自然获得一定的动力,它仍然需要教育使之成为现实的东西。”因此,道德原理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3、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因为在学校里,儿童每天可以看到好的和坏的行为,每天都会听到对德行的赞扬和对错误的批评。好的行为对儿童是一种鞭策,错误的行为对儿童是一种警戒;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学校还可以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4、论学前教育昆体良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昆体良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母语),然后学拉丁语(二外),再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行。关于学前教育的方法:昆体良认为应该注意两点:1、“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试的苦艾心有余悸。”2、“要是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回答予以赞扬,绝不要让他们以不知道为快乐;有时,如果他不愿意学习,就当着他的面去教育他所妒忌的另外一个孩子,有时要让他和其他孩子比赛,经常认为自己在比赛中获胜,用那个年龄所珍视的奖励去鼓励他在竞争中获胜。三、教学理论1、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昆体良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的学生。还说过,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
本文标题:中外教育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4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