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有效操作,感悟本质【策略名称】有效操作,感悟本质【适用范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环节【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教师引导中验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策略描述】“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概念性知识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因为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一定差距。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而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的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典型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你发现了什么?生:我拉了三角形,发现拉不动。生: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师:你们的发现都一样吗?生:一样。师: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拉不动呢?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你有办法证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生沉默)师:老师这里有小棒,长度都相同,现在老师选择三根摆一个三角形(投影仪呈现),谁愿意上来用三根小棒摆一个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生摆三角形,但没有办法摆出不一样的三角形)师:现在你知道了什么?生:同样的三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都一样。生:围成的三角形大小也一样。……师:那其他的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师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谁能上来摆一个不同的四边形?(生操作实践后交流)生:用四根小棒可以围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生:可以围成许多不同的四边形。师: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同样的四根小棒能围很多不同的四边形。……师: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确定,它的形状却不能确定。因此,三角形比较特殊,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案例评析】教学内容的本质是教师必须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经历过程探索所学内容的本质,从而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引领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时从两个层面组织教学,让学生感悟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的过程,仅仅是学生从感性层面体验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一拉就变形。用给定长度的三根小棒摆出的三角形形状相同,而摆出的四边形却有许多,则理性的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关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是三条边长度确定形状也确定,力求引领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感悟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此感性和理性兼顾,介于教什么和怎么教之间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倍感数学的魅力和思考价值。
本文标题:三角形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5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