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从珠三角民工荒看中国中西部的耕地抛荒(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我国中西部地区大批劳动力外流,多数去沿海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活动,可是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却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更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大量的闲置土地,造成极为严重的耕地抛荒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民工荒”以及我国“民工荒”的现象怎样及其影响是如何的呢?据相关资料显示,“民工荒”是指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出现的总量过剩背景下的局部性、结构性的用工短缺现象。调查显示,民工荒在珠三角的东莞、深圳、广州等市已普遍存在。东莞市劳动局的统计数据清晰地说明目前企业缺工的整体状况。从东莞市劳动力市场情况反映来看,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确实出现批量急招普工,并存在招工难的情况。估计目前岗位需求量约35万个,其中流动变动约15万个,缺口约20万个,岗位需求中普工需求占80%。深圳市发布的《2009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该市劳动力需求人数达194.4万,求职人数为112.5万,东莞缺工35万、深圳缺工90万、广州缺工20万、中山缺工6万、佛山缺工28万……珠三角节后缺工全面告急。节后珠三角缺工超过200万,出现大规模的用工荒现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月20日联办的“2010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发布暨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上,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万东华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民工荒是一种局部性的现象,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力不是真的短缺,出现短缺的是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分行业看,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缺工现象最为突出,目前缺工严重的行业主要是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塑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国来看,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缺工占比高达80%~90%。事实上,当前,我国劳动力总量依然是过剩的,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农村劳动力价格低下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用工荒现象呢?追本溯源,民工荒折射出的是新一代农民工的新需求。万东华认为,目前,外出农民工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30岁的占比达到61.6%,16~25岁的人占41.6%。相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第二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愿意从事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苦活、脏活和累活,更加向往融入城市生活,更加看重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外出打工队伍的增多和工农比较收益差距的扩大,农村耕地抛荒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抛荒面积也呈增长趋势。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耕地(指的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基本农田与其他用地。)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然而这种资源在逐渐消失,统计局2009年对我国的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如下图: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上面提到过随着大批劳动力外流,我国中西部地区出现严重的耕地抛荒问题。那么何为耕地抛荒?耕地抛荒又称弃耕、撂荒、丢荒,是指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户在一定时期内对现有耕地停止或减少耕耘,从而导致耕地处于一种未知性的荒芜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我国出现规模比较大的土地抛荒有3次:第一次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第二次出现在1992年前后;第三次始于1997年,至今尚未结束。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农地抛荒现象,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呈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抛荒面积逐年增加,抛荒速度日益加快。因而粮食供求矛盾逐步显现。我国从2004年开始已经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国际粮价的飞涨对国内粮价的提价压力很大。相关数据显示,耕地抛荒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安徽省2000年土地撂荒面积为9万hm2,占总承包面积的1.2%。该省泾县桃花潭镇位于泾县西南方,全镇辖6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2972户农民,耕地总面积717.6hm2,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资料显示,2008年,全镇弃田抛荒面积37.2hm2(其中常年抛荒25.1hm2,季节性抛荒12.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2%,涉及农户512户,占总农业户数的17.2%。2006年,据重庆市忠县三汇镇调查统计,三汇镇有耕地2273.6hm2,人口32158人,人均耕地仅约0.067hm2,而目前该镇土地抛荒面积约为1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其中常年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的土地分别为86.7、53.3hm2,分别占抛荒土地总面积的62%、38%。土地抛荒面积与200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6%,且仍呈增长趋势。2008年春季河南信阳市3个县的12个乡镇中,有9个乡镇出现严重的季节性撂荒,撂荒比例在30%至70%之间。根据四川省武胜县农业局2008年2月份的调查,全县撂荒耕地3.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7.8%。江西省宜黄县统计局透露,全县26万多亩耕地中全年性抛荒的保守估计高达12%。湖北省农业厅经管局2007年对本省部分县区耕地抛荒情况开展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汇总。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个别县区的数据(如下表)。2009年,湖南省郴州市龙海镇就农村抛荒现象进行实地考察。全镇总面积72.2平方公里,辖龙海、茨冲、万田、官陂、水龙、石岭、芙蓉、唐古、山塘、平山10个行政村,1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86hm2,人均耕地仅0.9hm2。笔者所调查的龙海村,农户412户,有乡村人口2013人,其中农业人口2013人,全村耕地面积1749亩,人均耕地仅0.86亩。目前,该村荒芜面积21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12%,其中常年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的土地分别为112.4亩、99.6亩,分别占抛荒土地总面积的53.02%、46.98%。尽管到目前为止,全国土地抛荒面积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抛荒已决非个别现象。表1湖北省部分县区耕地抛荒情况表单位:亩项目县区耕地面积全年抛荒面积土地流转面积规模经营面积农业人口外出务工人数郧县4312561825.426352510473410120000鄂城54356500316425856675017255华容193000200032546362117700030000江夏637000156009940925041890037200崇阳341464261073438536882866653赤壁437500189755000393232000081000资料来源;2007年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土地流转及规模利用研究》课题。自2004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各地取消了农业税。按照政策的预期,农业税的免除,将能够极大地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效地降低农村耕地抛荒现象的发生。从部分地区的调查来看,免税政策对于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确实是非常明显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但这只是短期的,具有较大不稳定性,尤其随着免税政策效应的逐步消退,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耕地抛荒有重新出现抬头迹象。且此时期农村耕地抛荒现象出现了新的形式,明荒被暗荒取而代之,这两种抛荒虽然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一样的,都是不利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耕地抛荒带来了很多问题,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大幅下降。据统计,1996-2000年,,,全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大约300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600万亩,土地抛荒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有相关数据显示,2000-2005年期间,全国的耕地面积呈下降态势,从2000年的13828.31.万公顷,逐年下降至2005年的12208.27万公顷。从2007年的湖南早稻收购来看,已经出现了多年罕见的收购萎缩,同期收购量仅为前年的1/3左右。收购量的大幅萎缩一方面缘于农民粮价上升、农民待价而沽;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早稻播种面积的锐减。浏阳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重点县(市)之一,粮食面积和产量一直居湖南省前列。但据浏阳市农业局2006年对全市粮食生产状况的一次摸底调查显示,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已从1998年的143.9万亩下滑到了2006年的99.6万亩。我国粮食的进口量明显放大,出口量继续保持低位。2008年10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开始放大,今年3月进口量达到474.5万吨,同比增长77%,环比增长21.4%。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出口量则在2008年3月达到年内峰值后出现骤降,并一直呈现低位运行态势,今年3月出口28.5万吨,同比下降49.8%,同比增速连续17个月下降(下图)。,抛荒原因分析:1、农业比较效益低造成抛荒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收入需求弹性都较低,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容易增产不增收。尽管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表面上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各种生产投资的不断增加足以抵消国家对农民的补贴,特别是耕种费用的增长,大大降低了种田的经济效益。机械与人工在耕整、收割的费用相差较大;大型机械与小型机械的费用相差也较大。种粮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农业的比较收益低,是导致抛荒的直接原因。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披露,2004年~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等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从395.5元增加481.1元,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降到185.2元。按目前价格测算,2008年因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粮亩均支出比上年增加近60元。同时人力成本也在上升,如计算劳动力成本,种地的效益更低,“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市场粮价低,现在留在家里的农民种粮,不买粮食吃,并非出于成本收效考虑觉得种粮有利可图,更多赖于多年来种粮习惯以及“保口粮”的想法,而种一季稻就能够保证全家全年的伙食。下图是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成本的上升。2、农村劳动力外流造成抛荒耕地隐性抛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短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不少农村已经变成“空心村”、“留守村”、“妇女村”、“老幼村”,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凸现出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由一产转向二、三产业,土地基本都留给家中老人或妇女耕种。而从中西部的地形条件和当前农业生产条件来看,粮食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种田仍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留守老人或妇女根本无力承受种植耕地的劳动强度,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和使耕地部分抛荒。由于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水平低,产量偏低,投资高,造成了劳动力人均收益率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也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收入已取代务农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传统农民以种粮为“主业”正在演变为“副业”,农民“断层”之忧也并非无稽可谈。对于新生代农民,向往现代生活方式,希望在外面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愿固守农村社会,认为农村的发展前景不大。从图3看,如果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劳动力价格由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共同决定,两者相交于E点,这点的劳动力价格为P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使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下降到P1,使其需求量增大,而供给却相应的减少,出现民工荒的现象。其明显表现为珠三角地区。3、土地流转制度安排缺陷造成土地抛荒从理论上讲,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能够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创造耕地资源方面的条件,有利于将有限的耕地集中起来耕作、提高农业收益。但是,当前的粮食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这种分散的经营方式的优点是农民有了最大的生产自主权,其缺点是生产缺乏统一管理,生产要素不能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对于农民而言,对土地的依赖性虽然降低,但几千年来土地是命根子的观念依然浓厚,大部分农民情愿让自己名下的承包地抛荒,也不愿意交给别人经营,更不肯出让土地承包权,使农村中出现了“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象。可见,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迁移至城镇的农民所承包的耕地并不能有效地流转以达到集中的目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非但没有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户收益的提高,反而直接导致我国宝贵而稀缺的土地资源遭到闲置。在土地分配制度没有改变,大量耕
本文标题:从珠三角民工荒看中国中西部的耕地抛荒(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6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