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概念:脉诊:脉诊是切诊的重要内容,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据此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第一节、脉诊概述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或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脉动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以及各脏腑功能的协调作用密切相关。即心气推动气血在脉道内运行而形成脉象,而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一、诊脉原理(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心主血脉:心脏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通过舒缩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故脉动源出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体现。2、脉管的舒缩血液进入血管后,脉管的舒缩是其运行不息的重要条件。脉为血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脉有约束、控制和推动血液循经运行的作用。3、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血)——物质基础(充盈)阴阳脉搏从容和缓,心阳(气)——功能活动(旺盛)调和均匀有力。(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体现在呼吸对脉搏的影响。2、脾胃:3、肝:4、肾:二、诊脉部位寸口诊法:寸关尺定位高骨定关中指定关食指诊寸部无名指诊尺部3、寸口分候脏腑(1)、目前临床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脏腑。原则:上竟上,下竟下。即寸脉(上)候机体上部,尺脉(下)候机体下部。以此划分,为:寸关尺左心肝胆肾膻中膈小腹(膀胱、小肠)右肺脾胃肾(命门)胸中小腹(大肠)(2)、浮、中、沉分候脏腑法。即不分寸关尺,只以浮中沉分候脏腑,为:浮中沉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门)(一)、时间“平旦”诊脉。要求保持环境安静。(二)、体位正坐或仰卧。要求前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臂自然平展,腕直放松,掌面向上略斜。(三)、平息1、以医生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脉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每分钟脉动72~80次,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三、诊脉方法(四)、指法(1)举法。轻按,浮取。(2)按法。重按至筋骨,沉取。(3)寻法。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中取;或调节指力,左右推寻,细察脉象。(4)总按。三指同时用相同指力察两手寸口脉部体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5)单诊。用一指察一部脉,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五)、五十动指诊脉时间不得少于脉搏跳动五十次,一般不得少于一分钟,以三分钟为宜。诊脉方法第二节、正常脉象一、正常脉象的特点脉象特征: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脉象特点:有胃、有神、有根。二、脉象的生理变异(一)、个体因素的影响1、性别女子脉象较濡弱而细,脉率稍快;孕妇脉多滑数。2、年龄三岁以内小儿,脉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且较软弱;五、六岁的儿童,一息六至为平脉;青年人脉多大而有力缓滑,一息四、五至;老年人脉象多弦,且稍快。3、体质高者脉长,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胖人脉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不喜运动者脉多稍快稍弱。有六脉皆沉细而无病者(六阴脉),亦有六脉皆洪大而无病者(六阳脉)。4、脉位变异斜飞脉、反关脉等。(二)、外部影响因素1、情志如喜则气缓(伤心)而脉多缓,怒则气上(伤肝)而脉多弦,惊则气乱(伤心胆)而脉多无序等等。2、劳逸剧烈活动后脉多洪数,安静休息或入睡之后脉多迟缓,体力劳动者脉多大而有力,脑力劳动者脉多细软。3、饮食进食之后脉稍数而有力,饥饿时脉多缓弱。4、季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5、昼夜白天脉偏浮而有力,夜间偏沉而细缓。6、地理环境如北人脉多沉实有力(地势高寒,空气干燥,则腠理致密),南人脉多细软偏数(地势较低,气候偏温,空气潮湿,则腠理缓疏)。第三节、病理脉象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称病理脉象,简称“病脉”。一、常见病脉由于对脉象感觉和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分类及命名亦有所不同。近代临床常分为28种。(一)、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脉位浮浅。主病:表证。亦见于内伤久病。生理变异:瘦人偏浮,秋脉偏浮,亦有六脉皆浮者。(二)、沉脉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行筋骨,如水投石。为脉位深沉。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迟而无力为里虚生理变异:肥人脉偏沉,冬季脉偏沉,或六脉皆沉细而无病,称“六阴脉”。(下一页)(三)、迟脉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主病: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生理变异:长期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脉迟而和缓;常人入睡,脉亦见迟。(下一页)(四)、数脉脉象:脉来急促,一息五到六至(不及七至)。脉率较正常为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迟而无力为虚热生理变异:情绪激动、各种运动、婴幼儿等均可见数脉。(下一页)(五)、虚脉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为脉紧张度减弱,脉管充盈度不足。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迟而无力多阳虚,数而无力多阴虚。(六)、实脉脉象: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俱盛,应指愊愊,举按皆然。实脉是有力脉的总称。脉管宽大,脉搏力强。主病:实证。亦见于正常人。生理变异:六阳脉,必实而和缓,是气血旺盛之象。(七)、洪脉脉象: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滔滔满指,状若波涛汹涌。其脉位浅显(浮),脉体宽大(大),搏动有力(强)。脉来汹涌盛满,去较势缓力弱。主病:热盛,多见于阳明气分热证。生理变异:洪为夏令之平脉。(阳气亢盛,腠理开泄,气血向外。)(下一页)(八)、细脉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脉道狭小,应指起落明显。主病:气血两虚,湿病。脉理:营血亏虚,脉道不充,或气虚运血无力,脉道充盈度减小,则脉细小无力。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利,脉亦细小而缓。(下一页)(九)、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正气盛而血管张力小,弹性大。)主病: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的常脉;妇女孕脉生理变异:滑而和缓,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停经后见滑脉,多为妊娠,均为气血充盛之象。但过于滑大则为有病。(十)、涩脉脉象:脉形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不匀,大小不均,三五不调。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有力为实,无力为虚。(十一)、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脉道较硬,挺然指下,直起直落。轻虚似滑,如按琴弦,如张弓弦,如循刀刃,其弦硬程度轻重不同。主病: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亦见于老年健康者生理变异:春脉稍弦,与春日阳气升浮相应;中老年脉象偏弦,为精血日亏,脉道失濡,弹性降低,失于柔和所致。(下一页)(十二)、结脉脉象: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脉率迟缓,脉律不齐。主病:阴盛气结,痰滞血瘀,真瘕积聚。亦见于气血虚衰。生理变异: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等,亦偶有见脉结者。相类脉:(下一页)相类脉:1、代脉: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脉律不齐,止歇有规律,止歇时间较长,脉势软弱。主病:主脏气衰微,亦见于疼痛、惊恐、跌仆损伤者。(下续)相类脉:2、促脉:脉象:脉来急促,时有一止,止无定数。脉率较快,脉律不齐。主病:主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痰阻食停。三、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1、诊月经脉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但口不若、身不热、腹不胀者,为月经将至;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多为月经不利。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亏血少;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脉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下续)2、诊妊娠脉其一,育龄期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偏嗜者。其二,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所谓“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候肾,胞系于肾,妊娠后期胎气鼓动所致;又肝主苦藏血,血聚养胎,女子以肝为先天,左寸候肝,故上述妇女见左寸滑数动甚者,亦可能是妊娠。)其三,妇人身有病,而脉浮沉大小正常,无弦、芤、涩等病脉者,亦可为有孕。其四,孕妇脉沉而涩,示精血不足,胎元将受影响;脉沉涩无力,为阳气衰竭,为死胎,或为痞块。(下续)3、诊临产脉临产时,会出现异于平常的脉象——离经脉,其脉多浮,或数而滑,或数而紧,尺脉如切绳转珠。中指离经脉法:两中指端节及中节之两旁,平时无脉跳动,若此处脉跳,腹痛连腰,为临产之兆。(二)、诊小儿脉三岁以下用望指纹以代替脉诊。1、方法3岁以内,用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分寸关尺,以定至数为主;3~5岁,以食指滚动法先定关部诊脉;6~8岁,用拇指挪移,分别诊寸、关、尺三部;9~10岁,次第下指诊三部;10岁以上按成人方法诊脉。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小儿脉较成人为快且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3岁:一息6~7至(100~120次/分);5~10岁:一息6至(100次左右/分)。3、小儿病脉小儿病脉:以浮沉迟数辨病之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辨病证之虚实。即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寒,数主热,有力为虚,无力为实。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小儿多见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均为滑脉;湿邪为病则脉濡;心之阳气不足多见于先天,脉多见歇止。(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概念:指在疾病中出现的某种特殊的脉象变化。于诊断极为有用。内容:部位之独:某种脉象仅见于三部中某一部,其主病与该部脉所属脏腑有关。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左尺脉弱多肾虚等等。脏气之独: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结、代、促常见于心病;弦脉多肝病;缓脉多脾病;沉脉多候肾病等等。脉体之独:疾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出现该脉,则诊断自明。如滑脉主痰湿、湿热、食积;紧脉主寒、痛;濡脉主脾虚、湿盛等等。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应用(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前述各种脉之主病为常,如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寒,数主热等,但亦有其变,出现真假疑似,须加注意。如浮而无根者,非表证,乃虚阳外越之候;迟脉主寒,亦见于热结于里之热证;洪脉主热盛,若洪大无根而躁疾,则为久病阴伤,阴不敛阳,孤阳外越之虚证等等。(三)、脉症顺逆与从舍脉症顺逆:概念:指脉与症的相应与不相应,以之判断病情的顺逆。一般脉症相应为顺,不相应为逆。如:暴病见洪、数、浮、实等脉,为正能抗邪,为顺;若反见沉、细、微、弱等脉,则为正不胜邪,为逆。久病脉来沉、细、微、弱,说明正虽不足而邪亦不盛,为顺;若久病反见浮、洪、数、实等脉,则为正衰而邪不退,属逆。(三)、脉症顺逆与从舍脉症从舍:概念:脉有顺逆,故临床应用即有取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此亦进一步说明诊病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舍脉从症:症真脉假者,舍脉从症。如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干焦,而脉沉迟者,其症所示胃肠热结为真;而脉所示则因热结于里,阻滞血行,是假象。舍症从脉:症假脉真者,舍症从脉。如伤寒热闭于内,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示为真热,症所示为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而见肢厥,是假寒。二、脉诊的意义(一)、辨别病证部位邪气侵袭机体,正气抗邪,全身气血亦趋向于此,故以脉之浮、沉可辨病之表里;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分部诊脉可了解相应脏腑的病证;心主身之血脉,察脉尤可诊察心的病证,如结、代、促脉多见于心的病证。(二)、判断病证性质病证性质指寒热痰瘀等,各种脉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证候的病理特点。如迟紧为寒,洪数滑长为热,滑主痰,涩主瘀等等。(下续)(三)、分辨邪正盛衰邪正盛衰决定了病证的虚实,脉亦有相应的反映,如有力脉为实,无力脉为虚。实脉主正盛邪实,虚脉主正虚而邪不盛。(四)、推断病情进退脉症合参,并注意脉象的动态变化。表里出入:脉由浮转沉,为病由表入里;反之为由里出表。病情预后:久病而脉和缓,脉力增强,为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久病气虚血少、泄泻而脉虚大,则为邪盛正衰,病情加重。再如热病脉当滑数,若汗出热退,脉转缓和,为病退;若大汗后热退身凉而脉反急促、烦躁者,则为亡阳虚脱之征。可见脉之从容和缓,是病情预后吉凶之征。前述脉症顺逆亦是判断预后吉凶的依据。本章到此结束!
本文标题:脉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8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