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学重点]•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要求]•1、知道古典管理理论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2、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论点,了解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的主要内涵,了解中国现代的管理思想。•3、理解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管理理论的萌芽一、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1、顺道。•2、重人。•3、人和。•4、守信。•5、对策。•6、法治。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顺“道”,(“守常”、“守则”、“循轨”)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这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之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人和,“和能兴邦”、“和气兴财”,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守信,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孔子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利器,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器说”成为中国兴邦立业的重要管理思想内容;★求实,办事从实际出发,这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对策,运筹帷幄、统筹谋划。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节俭,提倡开源节流,节俭是致富的要素;★法治,法治优于人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顺道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国家不少干涉个人活动)“道法自然”抓大放小(授权、分级),“有所为有所不为”•重人孔子(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仁义”性善论吕氏春秋: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1、法治天下——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法家的先驱都是身居要职的政治家,有长期政治管理的实践经验,其思想就是从政管理的设想,是已经或计划在国政中实施的东西。和老子、孔子不同,他们的思想是典型的管理思想。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用现代的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在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治国实践中,法家思想举足轻重。所以,古代中国管理又被称作“外儒内法”。(1)事异备变——韩非子的变革管理思想韩非管理思想的根本点是事异备变,实事求是。韩非说:“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古今的习俗风气不一样,管理措施也就不一样。当然,韩非也提出“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要不要革新,归根结蒂要看,旧有的管理是不是还可行,切不切合现在的实际。而韩非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对他当时所处的社会与尧禹治天下的社会作了对比,进而发现他所处的社会,百姓之间起了争夺,剩余产品的出现促使了人群的分化,仁义的管理已经不适用了,只有以法治国才能使国家稳定、富强。(2)乱世重典——务法不务德的管理路线韩非说:“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这是他分析当时社会状况而得的结论。韩非主张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所以他非常重视制度的作用,而不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法理而不重视人情。他只相信制度与法。(3)治吏不治民——韩非子的分级管理体制韩非主张建立分级管理、逐级监督、形名参同的管理体制。韩非倾向于建立中央集权,国君是国家的最高负责人,这是相对于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现象提出的,是历史的进步。治吏不治民是高层管理的重点。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1、关于管理的职能•2、关于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3、关于动作和工时的研究•4、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意大利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实践--------案例分析(1436年)具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领导职位。部件储存管理实践-----------储运和维修管理装配线生产---------专业化分配生产的“雏形”。部件标准化---------标准化管理会计控制----------财务管理存货控制成本控制人事管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在美国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德国有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现代管理理论)。西方管理理论的萌芽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第一次阐述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后来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一国财富的多少取决于:(1)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占总人口的比重(2)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判断力高低附:劳动分工亚当•斯密时代,欧洲一制针厂做劳动分工实验。每人做全部工序,平均每人每天完成200根;采用分工协作方式,则平均每人每天完成48000根——提高工效240倍。1)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在管理学上两者是相同的概念,是指把组织的任务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部分,个人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的管理过程。2)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优点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灵巧性;有利于缩短时间;有利于降低培训成本;有利于使用专用设备;有利于完成复合目标。3)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弊端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化;分工会阻碍组织内部成员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能力;专业化助长内部冲突。4)寻求平衡组织结构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衡量分工的利弊,决定组织分工的程度。考虑分工程度时应注意以下因素:①充分发挥职能专业化的优点②只有存在“明显间隙”特点的工作才能分开③要考虑组织成员的士气2.巴贝奇(Babbage)的管理思想英国数学家,1832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系统论述了劳动分工理论并强调重视人的因素。•不仅提高效率,还可按劳支付工人工资•强调不能忽视人的因素,认为企业与工人有共同的利益•主张实行一种分红制度,使提高了效率的工人分享到工厂的一份利润•奖励合理化建议已收到成效的提出者3.欧文(Owen)的管理思想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19世纪初期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人事管理之父”。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停止雇佣10岁以下的童工,将原童工送学校学习员工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三刻钟禁止对工人体罚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工人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建造工人住宅、修马路等呼吁关注工人,改善劳动条件,用这种方法提高利润20现代管理理论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学说)古典管理学(科学管理与古典组织理论)当代管理理论成长期形成期成熟期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理论丛林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泰罗(1856-1915)简介:美国人,普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车床前的工人”•主要著作:《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二)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存在重大的精神变革。(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三)科学管理理论的四条原则•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情况;•三是与工人们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改变过去几乎把所有工作和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的情况。•(四)科学管理理论的三大实验•搬运生铁试验,通过搬运生铁试验,摸索出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从而为实行定额管理奠定了基础。•通过铲具试验,探索出铁锹多大铲物效率最高,从而为实行工具标准化奠定了基础。•金属切削试验前后共花了26年的时间,15万美元的费用,写出了3万多份试验报告,仅形成的切屑就过80万镑,最后取得了丰富资料,为制定各种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人员过剩怎么解决?(五)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记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一)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法约尔(1841-1925)简介:法国人、“办公桌前的总经理”,曾长期担任大企业的总经理。•主要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称为经营管理之父。•(二)企业经营的六项职能•技术职能(指生产、制造、加工);商业职能(指购买、销售、交换);财务职能(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安全职能(指维护设备与保护职工安全);会计职能(包括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核算、统计等);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处于核心地位。(三)法约尔十四条•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指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一)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1864-1920)简介: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二)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他所讲的“理想的”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秩序。存在三种纯粹形式的权力: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使用•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有两位:英国管理学者林德尔.厄威尔美国管理学者卢瑟.古利克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一、梅奥及霍桑实验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目的是寻找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项试验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主持,地点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所以后人称之为“霍桑实验”。(一)“霍桑实验”四个阶段历时九年,进行四项实验:1、工厂照明实验;2、继电器装配实验;3、谈话研究;4、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二)发现以下现象1、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2、“树大招风”;3、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三)得出三条结论1、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二、人际关系学说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三:•(一)职工是“社会人”•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学都把人看作是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人”,梅奥则提出了与“经济人”不同的“社会人”的观点,强调要提高职工积极性,除了金钱刺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等社会和心理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二)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三)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行为科学的
本文标题: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7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