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竞争战略》读后感34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背景世界经济背景如果我们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也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是世界经济中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特别加剧了初始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竞争。这种情况使初始产品严重过剩,因此不断地压低价格,导致竞争日趋激烈。另外,加工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品周期也越来越短,这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经济是以最为激烈的竞争形式出现的。加工工业经济内部生产与就业脱钩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科学技术在制造业中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小;在非制造业方面,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新的竞争领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竞争加剧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资本流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世界上一切参与竞争的资本主要看其实力的大小,而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科技含量和资本量。一句话,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从有形向无形转变,从实际性向象征性发展。这说明了竞争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且将会比资本量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重要。德鲁克说,不管是什么原因,资本流动与商品和劳务贸易已造成了一种基本的变化,在世界经济中,货物与劳务的“实际”经济及货币信贷与资本“象征”经济已不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事实上,它们离得越来越远。而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德鲁克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的动力已经决定性地转向世界经济。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整个世界格局处于一个大动荡的前夕,许多矛盾在不断酝酿着、积聚着。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不断地碰撞、交融、渗透。由于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不同,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的差异,使整个世界的格局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的西化,强调个性将是人类社会的主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新教伦理、自由意志伦理和市场伦理为最基本的基石的,这是从人的价值观出发来规定了人的基本行为,主要是强调人的本性,即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作为社会基本的生活单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紧接着就会在追求个性心理需求方面要求得到满足,这样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在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难度是不断上升。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融合,人们的传统习惯被不断地打破和改变,而且新的文化概念也在不断地形成,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人们的消费行为还是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以新的方式出现,这无疑给企业发展增加了压力。一方面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提高其质量,而且还要在其品种和方式上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由于人的行为受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文化的冲突,给管理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而导致了企业生存率的下降,使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发展更加困难。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兼并的浪潮此起彼伏。由于竞争的加剧,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不断地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企业兼并是一种避免倒闭的、增强实力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兼并从敌对性兼并发展到协作性兼并。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竞争的进一步激烈,企业形态呈现出新的形式,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加促进了企业向国际化、大型化方面发展,同时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又提供了许多新的市场机会,小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于是每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都在寻求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成了企业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基本的竞争战略波特认为企业的其他战略都是在这三种基本战略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三种基本的战略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这三种战略就是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波特认为这三种基本战略概念的深层含意是竞争优势为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而创造竞争优势要求企业做出选择——如果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它必须要选择它所要获得的竞争优势的类型以及活动于其中的境况。美国经济背景隐性萧条这个词可以概括出美国经济社会在1966~1982年之间的主要特征。美国社会在60年代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繁荣后,1969年经济再次进入衰退时期。进入70年代,美国社会的各项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1974年,通货膨胀导致物价快速上涨,这标志着美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70年代美国社会典型的特征就是滞胀。美国在越南的角色和处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1965年大规模增兵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到1972年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摧毁的和平谈判,再到1975年的尴尬撤军,越南战场上的失败给美国国内的经济带来了诸多影响。1966~1982年间,美国政治局势和社会经济局面陷入一片混乱中,财富增长停滞,美国再次进入衰退时期。这是美国在和平时期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轮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在1966~1982年间翻了3倍,中等家庭的收入水平迅速下降,在1970~1982年下降8%~10%。经济的萧条重重地打击了那些对未来盲目乐观的企业界人士。1975年,《哈佛商业评论》对1844位读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3/4的受访者对在未来10年中个人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的生存情况都表现出极度悲观的情绪。1974~1975年,联邦会议委员会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与会的企业管理者们一致认为,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在未来将会出现重大问题。1966~1982年,普通家庭收入锐减,道琼斯指数也从1966年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到1982年8月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温和下降阶段,在这期间股指从1000点下降为775点;另一个是急速跳水阶段,股指迅速降至260点,市值几乎损失了3/4。回忆1929年9月~1932年7月经济危机期间,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股票指数几乎下降近80%。这充分说明了1966~1982年对于美国来说也是一次隐性的或是悄无声息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还在持续。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工资和商品价格的管制。从1965~1970年,商品价格上涨了22%。1971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年均6%的水平上。从政治上看,政府对价格的严格控制使得尼克松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1972年的总统大选。从经济上看,进入1973年以后价格开始放开,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为6%,1974年为11%(源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1975年通货膨胀率回到6%。受1973~1974年衰退的影响,商品价格在1976年时才基本得到了控制。然而,美国联邦储备局和由吉米·卡特领导的新的民主党政府都倾向于实施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因此,1977年通货膨胀率又重新回到了6.6%,1978年达到7.6%。针对这种情况,欧佩克开始实施新一轮提高石油价格的举措,此举导致20世纪后期通货膨胀趋势越发明显,1979年通货膨胀率为11.3%,1980年为13.5%,1981年达到10.4%,1982年才降到6.2%。通货膨胀还在持续。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工资和商品价格的管制。从1965~1970年,商品价格上涨了22%。1971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年均6%的水平上。从政治上看,政府对价格的严格控制使得尼克松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1972年的总统大选。从经济上看,进入1973年以后价格开始放开,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为6%,1974年为11%(源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1975年通货膨胀率回到6%。受1973~1974年衰退的影响,商品价格在1976年时才基本得到了控制。然而,美国联邦储备局和由吉米·卡特领导的新的民主党政府都倾向于实施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因此,1977年通货膨胀率又重新回到了6.6%,1978年达到7.6%。针对这种情况,欧佩克开始实施新一轮提高石油价格的举措,此举导致20世纪后期通货膨胀趋势越发明显,1979年通货膨胀率为11.3%,1980年为13.5%,1981年达到10.4%,1982年才降到6.2%。年份GDP增长率CPI19666.53.0119672.52.7819684.84.2719693.15.4619700.25.8419713.44.3019725.33.2719735.86.161974-0.511.031975-0.29.2019765.35.7519774.66.5019785.67.6219793.211.221980-0.213.5819812.510.351982-1.96.16平均值2.946.85注:1974年CPI为11%,源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管理界普遍有一种认同: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掌握的是一种一般的管理技能,它不因产业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必要条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量的大型企业纷纷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个过程持续了大概10年时间,随后而至的是大量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上的失败。管理界开始反思,一方面人们开始研究企业多元化战略,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研究在一个行业或领域里取得持续成功的方法。迈克·波特曾经对一批著名的从事多元化的企业做过跟踪研究,他发现相当数量的项目后来都以失败告终。他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学术背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1)20世纪6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战略管理;(2)8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市场结构;(3)90年代开始着重研究企业素质,以核心竞争力研究为侧重点。第三个阶段由于涉及企业竞争和核心竞争力,因此逐渐成为了最新的企业理论和重要的企业管理理论。2流派及主要观点(1)结构学派该学派又被称为内部成长学派、产业结构学派、产业定位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他从产业角度入手分析提出了该战略理论。他认为“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经典之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的“竞争三部曲”中。波特提出,“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企业在产业内处于最佳的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力。”[7]波特的“五性分析模型”(Porter'sForceModel)中包含的竞争作用力是指同业者、替代业者、潜在业者、购买者和供应者。为了应对这五种竞争力,他提出了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CostLeadership);(2)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3)目标集聚战略(ObjectivesFocus)[7]。之后的黑特和爱尔兰德(1980)研究了企业独特竞争能力与战略、产业和绩效的关系。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8],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其实质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学术界通常也把这一事件作为核心竞争力明确提出的标志。之后,兰格路易(1992)发表了“能力论”,福斯(1993)发表了“核心能力论”,哈默和哈尼(1994)发表了“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这些研究,把企业核心竞争论的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从研究重点和战略实施角度看,结构学派研究的对象是产业,是基于企业外部环境中的行业结构和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实施的静态角度研究。而能力学派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源学派研究的是内外部的结合,并且两者都从追寻经济租的动态角度进行分析和实施。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行政性协调机制或一种契约组织,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生产性的特征,而强调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制。核心理论的出现首先正源于这样一种理论缺陷。结构学派实际上是将以结构——行为——绩效(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在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上建立了较为可靠的
本文标题:《竞争战略》读后感3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