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吉林省2018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
第一篇《孟子》三则(其一)富贵不能淫版本导航:人教版:无知识梳理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第一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便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屈服意志,这就叫大丈夫。”第二段:从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全文中心】此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现实意义】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它更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社会的事情。一、重点词语积累1.通假字往之女家通,意思为2.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古义:今义:女子的配偶3.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放纵,在文中意思为(2)贫贱不能移.原意为改变,在文中意思为(3)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文中意思为4.一词多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2)戒.之曰必敬必戒.(3)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5.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一怒而诸侯惧.惧:(3)安居而天下熄.熄:(4)父命.之命:(5)往.之女家往:(6)必敬.必戒敬:(7)无违.夫子违:(8)以顺.为正.者顺:正:(9)与民由.之由:(10)独行..其道.独:行:道:二、内容探究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2.孟子对大丈夫阐述的精髓是什么?三、拓展延伸1.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你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第二篇《庄子》一则(北冥有鱼)版本导航:人教版:无原文呈现参考译文北冥有鱼,其名曰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他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就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振翅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在天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第1层:描写了神奇莫测的鲲和鹏的形象。第2层:引述《齐谐》的记载,来证明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的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类比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文章中心】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积累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意思为(2)其正色邪通,意思为2.古今异义(1)怒.而飞古义:今义:生气,发怒(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今义:泛指海上运输(3)天池..也古义:今义:高山湖泊名3.词类活用(1)方位名词作状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原意为方位名词,与“下”相对,在文中意思为(2)形容词作名词志怪.者也原意为奇怪,在文中意思为4.一词多义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重点实词(1)其翼若垂.天之云垂:(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3)志.怪者也志:(4)水击.三千里击:(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6)去.以六月息者也去:二、内容探究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第三篇《礼记》一则(虽有佳肴)版本导航:人教版:无原文呈现参考译文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第1层:用类比手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第2层: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第3层:引用《兑命》中的话,得出结论:教学相长。【文章中心】本文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现实意义】“教学相长”对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积累1.通假字《兑命》曰通,意思为2.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困难;疲乏3.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弗学,不知其善.[F]也原意为好的,在文中意思为4.重点实词(1)虽有嘉.肴嘉:(2)不知其旨.也旨:(3)虽有至道..至:道:(4)然后能自反.也反:(5)然后能自强.也强:(6)教学相长.也长:(7)学.学半学:二、内容探究1.文章以“弗食”“嘉肴”开篇,有什么作用?2.“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4.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第四篇《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版本导航:人教版:无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积累1.通假字卒逢暴雨通,意思为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伯牙善鼓.琴原意为一种打击乐器,在文中意思为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lín)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zhé)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擅长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聆听琴声。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得到。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岩石下,(他)心中十分悲伤,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出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支乐曲,钟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伯牙便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第1层:总写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原因。第2层:写钟子期每次都能够理解伯牙的琴声中蕴含的意思。【文章中心】本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人物形象】钟子期: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3.一词多义伯牙善.鼓琴善.哉4.重点实词(1)志.在高山志:(2)钟子期必得.之得:(3)乃援.琴而鼓之援:(4)更造.崩山之音造:(5)钟子期辄穷..其趣.辄:穷:趣:(6)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7)吾于何逃.声哉逃:二、内容探究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三、拓展延伸“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第五篇答谢中书书版本导航:人教版:无原文呈现参考译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016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016A】。∥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第1层: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以“美”点明全文中心。第2层: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第3层:以感慨收束全文。【文章中心】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及与谢灵运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1)古来共谈[F]古义:今义:谈论(2)晓雾将歇古义:今义:休息(3)猿鸟乱[F]鸣古义: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4)夕日欲颓古义:今义:消沉,萎靡(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今义:参与2.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未复有能与其奇[F]者原意为奇丽,在文中意思为3.重点实词(1)答谢中书书.[F]书:(2)山川之美.[F]美:(3)五色交辉..交辉:(4)四时..俱备四时:(5)晓雾将.歇[F]将:(6)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7)自.康乐以来[F]自:二、内容探究1.“猿鸟乱鸣”一句中“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第六篇河中石兽原文呈现参考译文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第①段:交代石兽落水,数十年后寺僧到下游打捞没有找着的背景。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本文标题:吉林省2018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4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