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上海1933老场坊改造研究
1933老场坊——屠宰场到创意工坊改造前情况1933老场坊原是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由英国设计师设计建造,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外观为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建筑外部方形平面和内部圆形中厅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在建成后的大半个世纪内,它的功能多次发生变更,包括作为制药厂、后勤仓库和肉类加工场等,直到2006年正式改造前,内外都已变得残破不堪。其建筑本体被历年加建的各种材料覆盖,包括马赛克、涂层和面板等,完全掩盖了清水混凝土流畅自然的原貌;同时,建筑内部被分割成一系列互不相通的封闭空间,显得杂乱迷离而缺乏流动性。由于功能不能与城市相匹配,产权关系较为复杂,所以该建筑长时间的空置,逐渐变成城市的死角。•定位:工业建筑→创意空间•改造原则:保留为主,部分新建•主要手法:尽可能恢复建筑历史原貌建筑的基本形制是外围的方形建筑包围着中间的圆形建筑,其间由大量的斜桥连接,保证交通畅通。外围的方形建筑基本上都被改造成了各个商铺和创意工坊,中间留出大量步行空间供游客参观游览,随处可见绿植与休息座椅。中间的圆形建筑原先是屠宰场,集中了大量的垂直交通。现在一至三层外围被用做创意空间,中间交通筒周围作为穿行空间,也是非常多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圆筒的四至五层是一个地面由钢化玻璃制成的空中舞台,承办过很多活动。不同宽度且错综复杂的廊桥是建筑的特色之一。在设计之初是作为牛道使用,将牲畜赶到中央的圆形屠宰场去。外廊桥共含有4层外廊和相互连通的26座斜桥。改造修复保留了所有原有设计图纸上的廊桥,并拆除了所有使用时加的桥。最大程度保有它的风味。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建筑的另一大特色,其形状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均匀分布在方形外围建筑体中。在改造设计中完整保留了这些柱子,并按照原来的材料做成水泥抹面,通体打磨的装饰表面。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支撑起雄伟的建筑。改造过程中对于新增的元素,例如电梯栏杆扶手等,尽可能明显地与历史元素相区分,保护历史记忆的清晰,即新旧分离。在新建部分中大量的使用了玻璃材料,对厚重的混凝土做了明确的区别。设计师还在建筑空余的位置增加了不少公共空间,以木板钢材与玻璃等现代材料为主,在形式上与旧有建筑区别开,又在色调上与其相近。少量新建构筑的引入打破了建筑原本可能出现的沉闷气息。
本文标题:上海1933老场坊改造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4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