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践与认识认识与第五课中的意识是不同的。认识属于认识论,意识属于唯物论,意识的范畴比认识大。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源于实践的需要)因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过程中产生。1、认识的来源和意识的来源的区别?2、认识是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设计原则、9种路面机构”这两种认识是怎样得来的?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组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种路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华佗和麻沸散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所以不能用根本、之一、主要等)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注意:判断: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可以获取间接经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名言评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并不是唯一动力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青藏铁路最突出的三大困难是冻土、高原缺氧、环境保护。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三大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又是怎样得到解决的?实践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判断、推理)推动认识深化走进科学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名言评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青藏铁路运行青藏铁路施工现场有部分国外媒体质疑高原缺氧、冻土施工、环保等一系列难题不可能一一攻破。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怎样回应国外媒体的质疑?青藏铁路成功开通,实践的检验证明,我国在冻土工程理论上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可行。这说明了什么?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A.认识本身不能回答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C.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为什么把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要成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须具备什么特点?客观结果主观认识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实践实践客观世界认识实践结果指导改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名言评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工、发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宝贵经验。“宝贵经验”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脱离了实践,毫无意义。)公式:实践——认识——实践行——知——行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名言评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中国航天工程8度飞天,8次飞跃,在飞向太空的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工程管理模式和方法;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又为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新闻播报】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福祉。长期以来,本着对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时制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这是我们根据国情、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上述材料中我国做法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1)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尊重自然界客观性的表现。(2)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妥善应对气候变化,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说明了实践的这一特点。(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制定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这是我们根据国情、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本文标题:实践与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9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