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2015年高考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攻略――三步法(共24张PPT)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攻略——三步法在此录入文字标题一模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2015温州一模)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24.简要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其战争观的看法。(4分)在此录入文字标题一模试题答案1:战争观:打仗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看法:我赞同他的战争观,必要时要出战,不必要时应避战。毕竟战争是损耗国力的,一不小心,百姓就要受征兵、徭役之苦。(1分)在此录入文字标题一模试题存在问题:理解不到位——理解:通读文本,分清层次,学会找关键词•答案2:孟子认为战争要顺应时运,顺应民意。孟子推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因此他的战争观是站在百姓角度来讲的。以民为根本,我认为这种战争观有一定的可取性。(2分)存在问题:分析不到位,答题思路混乱——分析:概括文本,总起分述,讲究引文解释——评价:一分为二,辩证来答,分条作答在此录入文字标题参考答案:24.1)反对非正义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2分)2)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仁政(民本)”思想;(1分)3)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1分)在此录入文字标题课堂练习交往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老(尊敬)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虽(即使)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墨子•亲士》(1)指出孟子与墨子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二者不同主张的原因。(6分)在此录入文字标题课堂练习参考答案:(1)孟子的人际交往原则是仁爱,墨子的人际交往原则是功利。(2分)客观原因: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旧有的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同的人从不同立场对人际交往提出各自的主张。(2分)主观原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坚持人性本善;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注重客观实际。(2分)第二课时——并列型考题答题攻略孔孟荀的思想辨析•课本依据:•《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材料2: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墨子》材料3: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参考答案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1主张用“德”和“礼;材料2主张“尚贤”;材料3主张“无为”;(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导致了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上述思想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而对如何治理国家提出了不同主张。解析:答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尤其是材料1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意为“引导”,“齐”意为“整治”。材料3中提及“尚贤”、“存仁义”,看上去像是墨家的观点,但材料真正的观点是后面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道家的“无为而治”。2、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2、(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23.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24.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23.孟子(1分)24.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孟子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人固有的本心本性)。(2分)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一起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2分)(大意相同亦可给分)课堂演练4、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参考答案4、(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分)(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5、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5.(1)D“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与原文“善与人同,舍己从人”有悖。(2)①乐取于人以为善,凡是人家有什么好的意见,都愿意采取,并且乐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来行善。②它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的延伸,放弃私人的见解,遵从天下的公理,实践别人的善言、善行,别人受到鼓励,自然更加为善了。③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自己来加以实践。(意思对即可)
本文标题:2015年高考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攻略――三步法(共24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0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