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10月份_演讲主持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
刹住“迎来送往”之风时值“两节”之中,处在走访拜年高峰期,部门单位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迎来送往”之风也有抬头之势。正常的工作往来,必要的迎来送往,并非不可,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上级“有要求”不陪不行,下级“有想法”非陪不可,上求下应,一拍即合。接待,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变成了拉关系、套近乎、养人情的活动。这样的迎来送往,耗费了时间,浪费了钱财,败坏了风气。在中央明令改进作风之际,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应拿出切实措施,刹住这股不良风气。变味的迎来送往为何禁而难绝?有的人认为,接待场面大、规格高才算重视;有的人认为,接待关乎年终考核、干部选拔,只有接待好了,才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已和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关,是一种党风不正、政风不正的表现。“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这种庸俗的积习,导致“接待也是生产力”的说法颇有市场,认为关系是送出来的、人脉是走出来的,认定礼品厚薄与印象好坏成正比、人脉多少与发展前景有关系。因此,抓住上级到访工作的机会,通过迎来送往博得领导欢心,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投机。而赠送贵重礼品,违反制度超规格接待等做法,很可能会滑向腐败。如何刹住变味的迎来送往之风?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首先要有个鲜明的态度,反对讲排场,摆阔气,不支持拉拉扯扯搞关系。同时,应崇尚轻车简从、艰苦朴素,坚持按制度办事、严格自律,尽可能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从制度设计上,上级部门应该考核看实绩、评比凭实力、提拔重民意。对那些形式主义的视察、检查或评比,应该坚决予以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认识到,投机取巧没有出路,多一些“泥土味”,少一点“烟酒气”,也才能赢得群众认可、获得上级重视。其身正,不令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轻车简从、亲民务实,一切以工作为重,这种朴素真诚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改进作风看“两节”,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力避那种对工作没有多少帮助的迎来送往,杜绝那些遭到干部群众反感的超规格接待,以改进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风。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公平正义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提出的“三大建设”、“四项改革”、“五个能力”,概括了今年政法工作的思路布局;劳教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举措,则回应着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所有这些,都标注着政法工作的新起点,展示着政法工作的新气象。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部分,政法工作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前提,政法工作的保障性作用不可或缺;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都与政法工作密切相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就要把政法工作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来思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审视。这些年来,政法工作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深层次矛盾凸显的敏感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对于政法机关来说,如何在变化了的环境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如何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政法队伍的亲和力和公信力?这些问题回答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政法工作的成效与实效,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并首次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实践证明,无论是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还是创新管理、提升服务,法治都是最可靠的手段。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清醒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2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一些群众有时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几分利益还要执着。政法机关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罪犯没有得到应有惩处、当事人胜诉权益没有得到及时实现,社会正义就难以伸张;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甚至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社会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公平公正。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能使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始终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政法工作队伍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一把手”要带头一论转作风看实效转变作风,正在各地带来新变化。有的会议精简了,发言短了;有的调研陪同少了,内容实了;有的为群众办事快了,工作效率高了。这些值得欣喜的新气象,与“一把手”的带头倡导、率先垂范大有关系。一种不良风气的形成,往往是积弊甚久、渐演成习,最终成了“老大难”。但正如俗语所言“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作风的转变,风气的革新,“一把手”至关重要。主要负责同志、主要领导机关带头,作风就转得快,改得彻底,坚持得下去。“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转变作风要善于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发挥“一把手”的表率作用。从自己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从自己改起,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领导带了头,再顽固的积弊,也能扭转。作风的转变,不只在形式的变化,关键在有真内容。是在形式上打转还是在内容上深化,是转作风还是作作秀,往往取决于“一把手”的态度。转作风有具体规定,也有明确要求,如果“一把手”不给力,把规定当成“手电筒”,只照别人;把要求变成“口头禅”,光说不练,又如何让其他人心服口服、真转实改?对不良作风,“一把手”不警觉,安之若素、见惯不怪,最终大家也会坦然受之,变成“温水煮青蛙”。转变作风,“一把手”责重山岳,必须时时、处处带好头。不动真格,不痛不痒,虚晃一枪,装模作样,还不如不做。如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仅是“只此一回”;密切联系群众,光是“结一个穷亲”;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搞一个典型示范”,那么各级干部也只会“照猫画虎”虚应,最终会让人心凉了、把民心伤了。“一把手”带了好头,改作风才有劲头,树新风才有干头。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消息,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1万亿元,同比增长7.8%。在其他主要经济体陷入持续衰退之际,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为13亿中国人传递了信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亿万人民的苦干实干,不断向世界呈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回望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改善民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我们认识到,创造今天美好生活的,是亿万人民勤劳智慧的双手,是上上下下苦干实干的精神。没有亿万人民的胼手胝足、日耕夜作,就不会有今日中国的巨变。正是亿万劳动者不辞涓流、不拒细土,一瓶瓶水、一颗颗纽扣、一件件衬衣地生产,一块块砖瓦、一根根枕木、一条条公路地建设,才实现了中国的财富积累、实力增强,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我们更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还要长期艰苦奋斗、付出辛勤的劳动,今天的我们还远不到只分蛋糕、不做面点的时候。超越阶段的要求,脱离国情的愿望,不仅不切实际,还会让干劲松弛、思想懈怠、精神焦虑。今天中国的发展,抵达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这样接近。然而越是干得顺、走得好,越要头脑清醒,我们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远不及发达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进一步改善民生,依然需要坚定勤劳致富的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实干兴邦的干劲。万众一心,万事不难。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亿万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释放出来,再大的坎也能迈过,再陡的坡也能翻越。3世间没有一种美好生活,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获得。再瑰丽的生活梦想,没有苦干实干,也只会成为空想。不管经济怎样发展,社会怎样进步,观念怎样转变,只要勤劳致富的观念不变,依靠劳动创造未来的核心价值不丢,我们的国家就能集聚起逆势上扬、顺势有为、乘势而上的底气和实力。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才会由此创造,生活才会由量变到质变,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才能书写更多中国传奇。狠刹浪费之风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忧虑的是,浪费之风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响又何止于挥霍钱财?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会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相比于过去,我们的条件确实好多了。然而,就在一些人摆阔气、讲排场、比奢华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我们绝不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狠刹浪费之风,首先要从整治公款浪费开始。因为打的是公务旗号,这种“不揣腰包”的公款浪费,相比于贪污受贿,可能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同样是恶劣的行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古人说:“惟俭足以养廉。”今天,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国力还远未达到富裕、我们的发展还在艰难爬坡,更因为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传统,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反对铺张浪费,我们党才能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厉行勤俭节约,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二论转作风看实效会议减少了,文件简短了,干部进村入户更勤了,访贫问苦的更多了,排忧解难的更实了……这是百姓眼里的干部作风转变。把干部表现与群众感受联系起来看,才能对作风建设的成效作出客观评价。转作风,发力在干部,落脚在群众,核心是增进同群众的感情,重点是解决民生的难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群众目光是雪亮的,干部作风有哪些问题,工作有哪些不足,都看得一清二楚。因为群众最重实际,有没有办实事、见实效,群众心里都有杆秤。群众对干部和工作满意了,才算是干部作风真转变。群众打了高分,对干部是一种激励;分数不好看,主要是工作做得不到位。这是一种压力,也是进一步改进作风的动力。注重群众感受,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多听一听老百姓的愿望,多想一想老百姓的感受,多看一看老百姓的工作状况,多体会体会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才会发现问题所在,才会了解群众所盼,转变作风才能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改进工作才能改到百姓心坎上。对群众没有真感情,即便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也想不到一块去。对群众缺乏敬畏心,哪怕走到了基层,也抓不到真问题。对群众需求不上心,把转作风天天挂在嘴上,就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说到底,转作风就是要真抓
本文标题: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10月份_演讲主持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