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春秋战国战争(上课)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东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奴隶制度瓦解时期周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的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1、背景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1)王室衰微(2)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外族与中原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时机2、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3、性质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争霸战争3、过程齐桓首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⑴早期:⑵中期:⑶晚期:①原因②标志:葵丘会盟(BC651)楚王问鼎”“卧薪尝胆”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楚庄王称霸称霸的条件政治军事条件:重用人才(管种),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正确的策略:采取了有效的争霸策略(“尊王攘夷”)物质条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2)、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①城濮大战晋文公称霸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晋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晋军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是我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退避三舍今山东省鄄城(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思考:“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周王室衰微,力量强大的诸侯意图替代周王号令天下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3)吴越争霸人物地理位置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吴:江苏苏州越:浙江绍兴有志者,事竞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思考: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古人曾说过:“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史实,评述以上观点。如何看待春秋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春秋无义战”有一定合理性。实质:客观进步作用:如何看待春秋争霸战争?③争霸战争中诸侯国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①争霸战争,削弱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④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交战,使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1、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赵魏韩⑴三家分晋BC403年⑵田氏代齐(1)标志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2)、战国七雄格局形成的原因(3)、实质春秋末年,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与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春秋后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出现了卿大夫争夺诸侯权力2、兼并战争齐魏交战BC4世纪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即是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后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社会财富进行封建兼并的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实质:影响: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二是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三是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4)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分封制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积极1)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区域统一,有利全国统一2)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3)各国为赢得战争,纷纷进行改革,促进于经济的发展4)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分封制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实质:即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进行封建兼并的战争,也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1、主要民族北西南匈奴东胡戎越2、融合途径①经济文化交流②频繁战争3、融合影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东胡匈奴肃慎羌乌孙巴蜀越族2、民族分布情况3、形成四个民族融合中心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战争(上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1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