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1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地球一、天体系统(2)太阳系日地距离: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三、地球运动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除两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海拔高,线速度大;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越往东时间越大;(3)地转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日期太阳直射点位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方位2置3月21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3月21——9月23太阳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从太阳直射点从南北两侧递减;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最大;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9月23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均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9月23——次年3月21太阳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相反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太阳高度最大;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地质与地貌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1、三大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三、内力作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②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边界类型地形类型典型实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岸山脉、海沟、岛弧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大洋板块—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3背斜的作用:①储存石油、天然气;②建隧道向斜的作用:储存地下水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侵蚀作用风力侵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流水侵蚀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南方“红色沙漠”、河床加宽加深、瀑布、峡谷、V形沟谷溶蚀喀斯特地貌如: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沉积作用流水沉积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垅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4三、全球大气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四、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冬季向夏季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五、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52、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六、气候类型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2、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15℃以上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1000mm热带草原气候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1500mm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15℃以降水集中在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全年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15℃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400mm以上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400mm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1、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2、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①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相反6②北印度洋海区是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为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为逆时针;③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寒暖流交汇: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等;与上升流有关:秘鲁渔场)③影响航海:顺流增速节能。但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影响能见度,影响航行安全。④影响海洋污染:加快了净化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整体性: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②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的改变。二、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2、陆地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典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最典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热量海拔高度低纬高山最典型3、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分异的一般规律:①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②山麓的自然带,决定了山所处的地理位置⑤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a降水:降水多,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b气温:气温高,雪线高。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从全球来看,副热带地区雪线最高。4、非地带性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同纬度无陆地分布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山地背风坡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科迪勒拉山系)阻挡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气流7人口一、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原因典型代表备注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高-高-低型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印度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型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英国等发达国家低-低-低型4、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国家问题影响措施人口年龄西北构成图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二、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2.(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2)环境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3)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水平、经济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是呈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三、人口迁移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3、人口迁移的影响8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迁出地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一、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资源、劳动力、市场、科技、政策等。我国城市分布特点:西北地区:沿河流、山麓地带和沙漠绿洲分布(依托河流、绿洲而生)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区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等3、城市功能分区:(1)影响地租的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区位选择选择原因商业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尤其是城市干道和环路的交会处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住宅区位于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地方(靠山、靠湖、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交通方便,便于上班和购物: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工业区市区外缘,沿交通干线分布;靠近矿产资源;河流的下游;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沿交通干线,交通便利;靠近资源,原料丰富;环境污染小科教区位于交通方便、环境优美(靠山、靠湖)的地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高新技术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靠山、靠湖)、靠近科技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科技发达仓储区市区外缘;沿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地价低;交通便利4、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规模数量彼此距离提供职能级别提供职能种类服务范围高大少远高多大低小多近低少小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
本文标题:高二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2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