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国家玮秋季班古诗文课程笔记
1主旨A2风格B3手法C1炼字(诗句中哪个字用的好,找出来并做分析)2内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what作者是如何去说?作者怎样去说的?----HOW3主旨或情感4鉴赏(诗中的某个句子在诗歌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手法、表现手法、方法、写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风格?)5阅读延伸知识点一古诗文的主旨男人==流浪===山水1、李白---纵情山水2、王维---归隐闲适禅味送别1、李白---情谊深厚2、王维---友情、仕途失意、被送者对故土留恋田园归隐闲适打战===战争边塞1、残酷2、思乡3、边塞的风光南宋-金1、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金人入侵的痛恨2、对祖国的忠诚3、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明-清(遗民诗)遗民——从前朝遗留下来的那些功臣,他们不承认清朝的统治不与他们合作。1、亡国之恨故国之思2、对故国的忠诚3、为故国建功立业想象===抒情1、伤春悲秋(早春、仲春、暮春)作者的情感出现了什么样变化?爱春====惜春=====伤春伤春:对春天即将离去的伤感悲秋:表达了作者对秋天那种凄楚和哀伤的感觉。2、仕途失意(反向命题,如果书下注释没有直接点明官员是因为被贬的时候,请小心可能是该诗人表达一种与民同乐和积极入世的个人情感)3、旷达乐观说理(宋朝)怀古1、历史沧桑感(个人人生苦读,时光易逝)2、借古讽今知识迁移芣苢直陈其事以言之===tellingyouastory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万里悲秋常作客=====沉郁顿挫是日惊秋老第二个知识点风格婉约豪放雄浑壮阔----李白豪放旷达----苏轼沉郁顿挫----杜甫慷慨悲壮----辛弃疾现实主义---《诗经》---赋比兴赋----讲故事叙事日记比----比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兴----欲言此物,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彼女出嫁宜室宜家浪漫主义---《楚辞》君子----凤凰、素蝶、蝉、太阳。。。---1、品行高洁2、遭到小人的排挤,有才能而不得施展3、痛苦伤心失望小人----燕雀余晖浮云---1、排挤2、得势都由下面三个因素构成A意译诗句(根据题目内容确定所要翻译的诗句,接下来采用字字对译的方式把需要翻译的句子进行字字对译或者概括。如果碰到需要翻译的句子是写景句,则只需要抽出其中的意象进行概括即可。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或无法翻译出来的字,直接跳过,不扣分)B添加风格或手法C添加主旨或情感炼字A+C//A+B+C内容A//A+C(如果内容题让考生概括写景句子的内容,则只需要将诗句中的意象提出即可)主旨或情感C//A+C鉴赏(作用;风格;手法)B+A+C读诗1、看题目(因为题目是整个诗句的背景所在,诗句本来比较短,不可能介绍背景,因此考生必须认真理解题目,知道行文背景,这样在阅读时才能真正理解诗句)2、看注释(大部分的诗句,在看完注释后基本能够判断出诗歌的主旨)3、作者熟悉===%_%不熟悉===:-D4、读诗(写景的句子只需要看懂写的是哪里的景色,不必每个字都看懂;请注意字字对译,虽然这样看起来诗句翻译不完整,但却能够帮助你读懂诗歌;看不懂的句子直接划掉)做题1判断题目类型(炼字、内容、主旨或情感、鉴赏)2根据题目类型确定答案要素是哪些(炼字a+c//a+b+c)内容(a//a+c)主旨或情感(c//a+c)鉴赏(b+A+c)2、词的风格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的风格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豪放流派。3、作者是以旷达乐观的胸怀对待风波的。试分析之:先举三四两句,这两句中作者明明是船行洞庭湖畔皇陵庙下为风浪所阻,但他却说这是水神故意挽留他来欣赏西下的斜阳;从中见出作者的乐观;再举五六句,这两句本来是作者被风浪所阻,他却说明天风向变动就能够正常行驶,今夜在这里露宿一夜又能够怎么样呢?从中见出作者的旷达之情。2、肝胆的含义对故国的忠诚。阅是见证的含义。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和对故国的忠诚。我认为两者确实风格相似,都是沉郁顿挫。顾炎武的诗歌感情深沉,基调顿挫,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那样一种独有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所以充满了一种顿挫之感。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也是表达客居他乡时内心中的那样一种深沉的痛楚,充满了沉郁的风格。已和过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和友人已经错过很久才转过头来追问对方身份,仔细查看后才发现是自己的故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样一种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独和空,两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兴致一来常常独自去终南山上,而山中的美景只有他自己心中了然。从而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样一种归隐闲适的心情。所以我认为两者风格相似。炼字A+C//A+B+C内容A//A+C主旨或情感C//A+C鉴赏==某个句子在整首诗中的作用1、为下面诗句描写的某某内容作铺垫2、与上文中某某内容相呼应3、既为下面诗句的某某内容作铺垫,又同时与上文中的某某内容相呼应。手法对比===反衬===衬托==天姥连天向天横托物言志==象征日太阳===君主浮云总为浮云能蔽日君主被蒙蔽直接导致小人的得势,君子有才能却不得重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B+A+C风格A意译诗句(根据题目的内容确定哪些句子是需要翻译的,字字对译,对内容进行概括。写景句需要,只需要将其中的意象提取出来概括。碰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跳过去)B手法或风格C主旨或情感“独”的表达效果是: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中州怒放的凌霜傲雪的橘树的姿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橘与江南桂和漠北楸进行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橘那不畏严寒的气节的礼赞。“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千娇百媚的春色,使用了比拟的手法,传递出作者对春日大好风光的喜爱;“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明过后,作者内心对春即将归去的伤感,使用了细描的手法传递出伤春的感情。我认为第二联中的诗眼中“引”和“衔”。两字生动形象地用比拟的方式写出了似乎是大雁将作者那愁苦的心绪带走;高山似乎如燕子一般给我作者衔来一轮好月。这里使用比拟和细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巫山遇赦时那种欣慰与喜悦的心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石湖附近优雅闲适的生活画面。是用小桥、曲水、村落、岸边的阁楼、浮萍、石湖、藕花、柴门等景物来构成的。小人通过排挤而得势,君子虽然品行高洁,但受到排挤有才能却不得施展,心痛无比伤痛。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希望能够归隐避世。“峡口送友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峡口落花纷飞的景色。是通过纷飞的落花来表现出来。诗的三四句的意思是一场秋雨过后,燕子经过了一年的时光又要从北向南方去飞,这一切似乎是一场梦幻;梧桐树昨天傍晚经过秋雨的洗礼变得与之前不一样了。表达了作者悲秋之情,及内心的伤感之情。我同意这种观点,所谓若即若离就是指该诗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是第一句,直截了当地切入主题,点出秋雨下了十日,奠定全诗的伤感基调。解下来的几句则是侧面描写雨,从燕子、梧桐、作者感到衾枕的寒凉等角度,侧面表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体验。我认为隐者的形象是闲适和行踪无定。下面结合三四句分析之:这两句说隐者在隐居处青梅煮酒,生活闲适;诗人到处寻找他,却只看见残花遍地,不见他的踪影,可见隐者的踪迹飘渺。1、我认为社民秋社时的活动是:他们把酒言欢,庆祝丰收。琴弦声嘈杂不断,笑语喧哗,大家尽情歌唱。2、“日夕佳”化用了陶潜的“山气日夕佳”。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为百姓丰收感到欣喜、积极入世的情感。(因而作者不羡慕陶渊明的归隐姿态)1、诗人的感受是吹笛人羁旅艰辛和思乡,试分析如下:三四句诗人从笛声中听到楚调变为吴音,感受到吹笛人从江南远行到此的不易和艰难;五六句诗人又从笛声中听出吹笛人多年不回家,已然斑白,从中见出其思乡。诗人自己能够感受到此,因为诗人自己的内心中也充满思乡和羁旅行役之难的共鸣。2、本诗使用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和寒月,表现出诗人内心淡淡的哀愁;白居易的诗句则使用烘托的手法,用月亮的升起来烘托琵琶声的动人,表现出作者对琵琶女经历同情。1、首先是指中原大地狼烟滚滚。2、其次是指金兵铁骑在宋朝国土上肆意纵横。3、再次是指士兵战死沙场,百姓因生活困窘伤亡无数。4、最后是指南宋大地上寥落不堪。表现了凤凰高洁的品行。作者认为凤凰早期喝清泉,傍晚栖身于高岗,高声鸣叫响彻九州,抬起头就能望见四荒八极。整体上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排挤君子因而得势的不满;和自己虽然品行高洁却遭到小人的排挤,有才能却不能够施展,进而痛苦伤心与失望这样的情感。现代文阅读非鉴赏(一个思路)鉴赏(三个知识点+一个模板)非鉴赏一词句理解---0.71、解释词语含义2、解释句子含义3、(反压题)文章题目的含义二内容分析----0.51、WHAT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哪些方面?特点?2、反压题HOW作者是如何去表达?怎么样去说的?(两个答题角度==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心里感觉)鉴赏---0.3三个知识点一个模板1、划线句子有作用?(反命题:文章中某个段落、某几个又是什么作用?)B+C//A+B+C2、文章中的某个句子与下文或与上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反命题)B3、手法?表现手法?写法?方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反命题,手法有什么样作用?)A4、反命题:题目有什么好处?目的?意图?作用?(题目好处和题目含义)象征四点5、反命题:文章中提到的某个物有什么好处?目的?意图?作用?象征四点6、反命题:文章中提到某件事好处?目的?意图?作用?A+B+C7、反命题:文章中提到的某句诗有什么好处?目的?意图?作用?A+B+C8、反命题:人称使用有什么特点?好处?目的?意图?作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直接抒情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亲切感混合人称好处:1、第一人称好处2、第二人称的好处3、这样使用丰富了文章的行文叙述手段非鉴赏分想背景(题目)==分离出几样东西、事情==用一个共同的特征把分离出的东西和事情进行概括(主旨)天空==鸟云太阳月亮==自由妈妈==和他妈种下一棵合欢树他妈死了看到树想他妈===你爱她大西北===大河家===生命力关键词:那些具有概括性的词汇(形容词、名词、动词词组)句子1、描写2、大段叙事3、修辞关键句1、判断句(。。。是。。。)==可抄2、议论句3、抒情句第一步:首先抽出文章的分想结构第二步:直接在原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就是后面题目的答案。解句本身就是解词,它需要考生将句中难词一一解释清楚即可。两者都需要考生将词或句所在分想结构确定,然后看该分想结构中有几个段落,依次排除哪些段落存在答案哪些不存在,然后将存在答案的段落中关键词句抽出重新组成句子即可。但如果是题目含义题,则只需要答出两部分内容:即题目本意和文中意,以及题目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即可。内容分析,首先根据题目内容逐个段落排查,看哪些段落中提到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哪些没有提到,之后在所有提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中抽出关键词句重新造句。所有非鉴赏题目均按照一条一分答案方式。水===2、3、4、5都江堰的水==分想16、7、8九寨沟===分想29、10、11两种水给我们啥启示--31、现实指都江堰的水浇灌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2、又指都江堰之水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实际功用。1、净首先指九寨沟的水宁静恬淡、清澄透明纤尘不染、纯洁透彻的干净。2、九寨沟的水远避尘嚣的干净。3、九寨沟的水坚持贞操,不然尘俗,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干净。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都江堰的水给人的启示是在现实中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九寨沟给人的启示是要守住精神守住心灵和纯洁。两处水告诉人们要在现实和艺术、物质和精神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非鉴赏灯火===1---4灯火啥德行==分想15---13童年关于灯火记忆(第一个记忆与他奶;第二个夜读)==分想214---19灯火死了==分想31、那情景:指作者夜读时取书要遮灯护火这个情景;2、累世的家产:家产表面上是说煤油灯,当时物质条件差,像煤油灯这样的物品都十分珍贵;实际上指是说灯下苦读的温馨场景,一直构成作者童年生活
本文标题:国家玮秋季班古诗文课程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4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