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1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世界上有三大园林体系,即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主要大多采用的是规则式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具有必然性。概述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园林体系作为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则着重体现的是自然美,具有的是偶然性——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两者的差异主要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相差甚远的美学思想、哲学观、政治形态和宗教信仰等。关键词:中国园林、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差异自从总西方园林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久没有停止过。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伊斯兰园林、园林日本古典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有明显的特点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概括的讲,以前两种风格最为典型并引人注目,一直成为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代表。下面我们将对西方园林即欧洲园林和中国园林的特点进行分析。欧洲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为优秀代表,以规则式和自然式园林构图为造园流派,分别追求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情趣,艺术造诣精湛独到,它覆盖面广。欧洲园林的两在流派都有自己的明显的风格特征。规则式园林以恢宏的气势,开阔的的视线,严谨均衡的构图,丰富的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体现一种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风景式园林取消了园林与自然之间的界线,亦不考虑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将自然作为主体引入到园林中,并排除一切不自然的人工,体现玫种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欧洲园林其早期为规则式园林,以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为特色,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与排行作队为主要风格。文艺复兴后,先后涌现出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近现代以来,又确立了人文主义造园宗旨,并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出现了城市园林、园林城市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率世界园林发展潮流。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并峙比肩。它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涵蕴讲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构图,多见于宫室建筑,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特殊形式。中国园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自然山水园林,发展成为人文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写意山水园林。它的特点主要有: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为装点;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园林建筑能够把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浓郁的诗情画意,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2术;深邃高雅的意境,作的角度来说是,寓情于景,园林的鉴赏角度来说是,触景生情给大家介绍如何来欣赏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分别讲述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从中国的园林建筑来看,自然美包括山水、树木、花草等等,几乎所有的园中都有水池,有假山,有花草,有树木,创造一种小桥流水,荷花漂香的这种自然的风光。因为中国的园林艺术,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的风格和民族的特色,所以我们在欣赏园林艺术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要欣赏它的人文美,也就是它的文化美,这点是中国园林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国的园林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又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追求。艺术独树一帜,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艺术的特点。中国与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布局、道路、树木、花卉、水景、雕塑等构景要素上的差异性。西方园林在布局方面强调几何规则式布局,道路设计采用轴线笔直式的林荫大道;植物种植主要采用対植、列植等方式,植物造型要通过整形、修剪的方式,形成各式各样的形状,花卉多采用图案花坛形式,中色彩的搭配;水景设计主要采用喷泉、瀑布、跌水等动态水景;园林空间形态善用大草坪铺展,建筑小品主要用雕塑,或各种具人物或动物之像的石雕;取景强调视线限定的对景,景观为开敞袒露的旷景,表现了骑士般浪漫蒂克的风格。而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强调生态、自由式布局,道路设计采用迂回曲折,曲径通幽;植物的种植多为自然的孤植、散植等方式,花卉喜爱盆栽、花台形式,并且重姿态;水景设计多采用溪、地、滴泉等静态水景;空间形态善用假山叠石,起伏多变;建筑小品少用雕塑,多用大型整体太湖巨石或黄石,堆砌假山;取景强调借景和步移景移,景态是幽闭深藏的奥景,突出表现文人,画家和造园者的诗情画意。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和历史渊源、政治形态、宗教信仰等多方面来分析。第一,历史渊源的差异。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的方格,果树、疏菜、花卉、药草整整齐齐地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和绿篱,形成简单朴素的花园,便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雏形。第二,哲学观的差异。对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影响最早、最大的折学便是老庄哲学。老子和庄子均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折学家,当时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阶级对抗与冲突口趋尖锐,在则富掩饰下,前所未有的虚伪、残暴和罪恶迅速集结,老子敏锐地洞察了此种人为物使、人役于物的异化现象,即提出“自然无为”的理念,认为文明所带来的罪恶是人们“有为”所至,要消除罪恶,就要以“无为”来代替“有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并非“寂静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而是囚时就势,如“水之用舟,沙之用鸡,泯之用护囚下为池”,“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美,并不在于它的形式,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逍”。自然界并没有下意识地追求什么,但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3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于探求自然形式内部的美,而这个美,归根结底,正是被老、庄表达为“无为”的“自然”。16-17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进展,孕育了以培根和霍布士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论。他们3人均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但却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笛卡儿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真实性,认为儿何学和数学无所不包,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反对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不承认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对象,他的“唯理论”思想给法国古典主义文化艺术以有力的哲学基础。此期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植根于这样的上壤终会,自然会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第三,政治形态和美学思想差异。国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许多文人雅士避凡尘,脱世俗,寄情于山水,有的甚至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西方,17世纪的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颂扬至高无上的君认赞美绝对君权和专制政体,随之成为时代文化的新趋向和艺术创作的新主题,推崇唯理主义,以几何和数学为基础的理性判断完全代替直接的感性市美经验,不信任眼睛的市美能力,代之以两脚规和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烈比例。此种数学的或说儿何的市美思想,一直顽固地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同时深刻地影响到园林,西方儿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第四,宗教信仰的差异。封建时代.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基本上均由宗教观念统治着,欧洲有基督教,中国有佛教,尽管宗教和园林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但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要借助包括园林在内的文学艺术形式和力量,而园林艺术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人们的宗教生活。宗教对我国园林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由于传播佛教的需要,各地建寺成风(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并形成一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园林类型——寺庙园林。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只有教会和僧侣掌握着经济命脉和知识宝库,因此寺院十分发达,园林在寺院中发展,并形成寺院式园林。在不同的宗教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宗教园林类型。园林艺术对宗教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及附属园林不仅为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场所,也为宗教创造了一个神秘的氛围。达到从心理上征服人的目的。总之,中西方的园林在其风格底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看似处于意料之外,其实是在情理之中。因为两者在历史文化背景、美学思想、哲学观、政治形态和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两者也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两大园林体系各有千秋,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参考文献:41、郑芷青、邱霓.中国园林[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程志美.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安徽农学通报,20093、郭风平等.中外园林史[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4、张广中.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J],2003
本文标题: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4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