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胡锦涛前言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随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编制《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2010-2015年为全面建设期,是杭州市生态文明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阶段,2016-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目录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1第一节优势条件1第二节机遇和挑战4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7第三章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文明运行体系19第一节科技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9第二节优化布局,加快产业集群发展22第三节绿色高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4第四章改善生态环境,夯实生态文明支撑体系26第一节创新流域生态管理,改善水域环境质量26第二节强化复合生态调控,防治区域大气污染29第三节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31第四节开发“城市矿产”,综合利用固废资源33第五章美化生态人居,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35第一节城乡互动,构建固碳减碳绿地系统35第二节区域一体,打造网络化交通系统38第三节有机更新,建设生态宜居大都市39第四节连片整治,美化乡村人居环境41第六章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彰显体系44第一节传承与创新,繁荣生态文化44第二节宣传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46第三节倡导与实施,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47第七章优化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文明保障体系49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五大”统筹49第二节创新环境管理,保障生态安全51第三节明确企业责任,实施生态管理53第四节完善社会监督,激励社会参与55第八章生态文明规划实施方略57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57第二节创新政策制度,完善法制建设57第三节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58第四节建立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执行59第五节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0附件1: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及项目一览表62附件2:名词解释77附件3:指标说明79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1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为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杭州市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工作。1999年临安市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2001年杭州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2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同年编制完成《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标志杭州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启动。2004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等一批制度文件。基本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杭州市五个县(市)和市本级都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标志着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各项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第一节优势条件第1条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市经济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2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普惠性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雄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942.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098.66亿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2009年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生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全面实施“770”循环经济工程,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7:47.8:48.5,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经认定为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804家,占全省的60.4%。社会民生协调发展。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和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2006-2009年期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26864元和11822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6位,列长三角城市第4位。“一名城四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是“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全国首个所辖县(市)全部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的省会城市。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3第2条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生态市建设成效显著。新世纪以来,杭州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多个层面,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临安市和桐庐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市)考核验收,淳安县、桐庐县、西湖区和余杭区获浙江省级生态县称号。开展生态市建设以来,累计实施“1250”生态建设细胞工程4050个,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乡镇(街道)46个、95个和142个;建成2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点、1个联合国“全球500佳村”、2个国家级生态村、60个市级生态村;深入开展“多绿”创建工程,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学校7所、140所和251所,绿色社区5个、132个和182个,绿色家庭3家、152家和191家,国家级环保科普基地1个,省级绿色医院18家、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9个,市级绿色工地695个、绿色医院72个、环境教育基地24个。城乡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网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日臻完善。主城区及各区(县、市)均已建成县级以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建成50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28个,处理能力达273.6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80%。全市已建成2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4节能减排取得成效。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70吨标煤,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18.1%;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79%和12.45%。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6%,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8%,钱塘江、苕溪和运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81.8%、100%和20%,西湖和千岛湖水质总体保持Ⅳ和Ⅱ类;城区内河水质已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建立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生态市建设组织机构,构建较好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浓厚的生态市建设氛围。建立了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和生态补偿资金等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生态市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约35亿元。第二节机遇和挑战第3条机遇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生态安全恶化、区域生态服务退化和人群生态健康胁迫三大生态风险。以绿色产业、新能源为主要导向的生态经济将赋予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5改善民生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杭州都市经济圈初步形成,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杭州人均GD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的跨越,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呈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将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历史性革命,为杭州市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4条挑战生态环境面临重大压力。杭州市作为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已极为有限,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经济总量的扩张性矛盾比国内其他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2009年城区灰霾天气数仍然高达160天,大部分地区处在重酸雨区,城区降尘高达6.94吨/平方公里•月,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钱塘江和东苕溪两大流域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还不高,城市大部分河道水质仍劣于Ⅴ类。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大量搬迁企业留下的污染场地亟待整治修复,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城区噪声、餐饮油烟废气扰民一直是市民环保投诉的热点问题。产业体系亟待优化升级。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结构调整滞后与减排刚性要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滞缓,高耗能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仍在提高,造纸、化工、印染、电镀等污染行业占财政收入的25.7%,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6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污量分别占总量的91.5%和68.3%,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升反降,服务业占GDP比重仍然偏低。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作为生态文明最高层次的生态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低层次,生态文化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还较为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部分群众还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不透,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不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法制不够健全,立法未能完全适用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不明显,仍然以行政干预办法代替经济
本文标题: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9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