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决策与决策系统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需要了解决策的概念,理解决策问题的制定过程及相关的应用技术;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基础上,理解DSS的含义、特征、发展趁势,以及其与MIS的主要联系和区别;理解DSS的概念结构,掌握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及交互系统的基本内容,了解DSS的几种框架结构;理解DSS的开发过程、方法及常用工具。§10.1决策的概念与技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为决策服务的。在说明决策支持系统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决策过程、在决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类型、决策策略等基本问题。§10.1.1决策的概念所谓决策,是为了确定未来某个行动目标,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占有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需要决定的问题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价,并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可见,决策并不是一个瞬间做出决定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收集情况、确定目标、拟订文案、分析评价、选择方案等等的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在一个组织中,上至经理、厂长,下至组长,都有需要决策的问题,决策就是做出决定。以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整个管理过程就是系列的决策过程,管理就是决策。Simon建立的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和选择阶段,如图10-1所示。情报阶段设计阶段选择阶段图10-1西蒙决策模型决策的第一步是调查企业内外的情况,搜集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以发现问题,寻找机会。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企业管理中某方面的现实情况与理想情况的差别,并评价这种差别,判断是否构成值得重视的问题。寻找机会则是对比经营管理的实际数据和理想情况,找出更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经营方式的可能性。问题确定之后,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每种方案可能包含一系列有关的活动。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排除不可行的方案,将可行的方案及其优缺点整理出来,作为下一阶段进行选择的依据。在进行分析时,可能发现第一阶段收集的数据不足,这时应返回第一阶段。设计阶段结束后,决策者按共同的准则对那些可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出一种方案并付诸实施。选择方案时,必须以组织的某种利益和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组织由多个部门组成,部门与部门的利益可能有冲突,因此,必须强调以组织的整体利益和目标为决策依据。即使如此,在这些目标中如何折衷兼顾也非易事。虽然在决策中使决策步骤程序化是有益的,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决策是按固定的逻辑程序做出的。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多数决策是一次的、不可重复的。§10.1.1决策问题的类型现代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现代管理决策有着多种不同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作如下划分。根据决策的主体的构成不同,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个人决策是由领导者凭借个人的智慧、经验及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的决策。决策速度快、效率高是其特点,适用于常规事务及紧迫性问题的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由会议机构和上下相结合的决策,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决策慎重,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缺点是决策过程较复杂,耗费时间较多。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和重要程序不同,可以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战略决策是对涉及经济活动系统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的重大决策。战术决策是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为某一战略阶段的企业经营要素优化组合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决策,也称策略决策。业务决策是围绕实现阶段战略目标的具体业务问题的决策。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及在分析、设计和选择等决策过程中对决策问题分析和描述的正确程度决策可划分为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非结构化决策。对某一个决策过程的环境及原则,能用确定的模式或语言描述,能建立适当的模式产生决策方案,并能从多种方案中得到最优化解的决策称为结构化决策。有一定的决策规则,但不是很明确,也可以建立适当的模型来产生决策方案,但由于决策的数据不精确或不全,可能从那些决策方案中得到最优化的解,只能得到相对优化的解,这样的决策称为半结构化决策。不可能用确定的模型和语言来描述其决策过程,更无所谓最优化解的决策称为非结构化决策。根据决策过程信息的完备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过程各备选方案在确知的客观条件下,每个方案只有一种结果,比较其结果优劣做出最优选择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过程事先能预知各备选方案在几种可能约束状态下产生的几种不同结果及其出现概率情况下做出的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过程事先仅能预知各备选方案在几种可能的客观状态下产生的几种不同结果,其出现概率不明确情况下做出的决策。管理层次、决策类型、决策性质与信息系统的关系大体可概括为表10-1。表10-1决策的分类与信息系统管理层次决策类型决策性质信息系统高层管理战略型半结构化DSS中层管理战术型半结构化、结构化DSS、MIS基层管理业务型结构化MIS、EDPS决策者的属性也同样影响决策中使用策略的类型,这些属性包括洞察力、信息容量、风险偏好和渴望程度。如果一个决策者有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那么对这个问题的求解就不像他对背景所知有限时那么复杂和不确定。在一个复杂的决策情况下,易接受新信息的决策者,当他们面临困难或不确定的工作时,能够比较容易地应付信息搜索的思维活动,相比之下独断的决策者倾向于在信息很少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决策者对结果和可能的资源的损失更加不确定,决策者的渴望程度也同样影响认识问题、评价可选项和做出选择的效果。决策问题的类型和决策者的属性会影响决策者是否使用最大化、满意和渐进的策略。当决策的结果是清晰的并且其他可选项已经建立时,决策者应该选择使他期望的结果最大化的策略。但由于许多决策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者愿意在比最大化的效用小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根据西蒙的说法,决策者只能在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知道给定条件下的可选方案限度之内表现出理性,也就是说一个决策者会首先建立一个合理的愿望标准,并且寻找可能的备选方案,直到找到符合这个标准的方案(满意),而且一旦发现一个满意的结果,他就会停止搜索。在渐进决策策略中,决策者试图从现实状态向期望的状态迈进一小步,这种方法可能会忽视重要的结果,因为决策者考虑的方案大多是自己熟悉的。§10.1.2决策过程与决策技术决策受决策者智慧、学识、经验和偏好的影响。传统的凭直觉、经验的拍脑袋决策方式往往是主观的、片面的,风险大。任何管理者,当面临决策时,特别是某些非常重要的决策时,应寻求一种更好的科学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不仅要使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将一个决策过程分成若干阶段,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客观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任何一个科学决策过程都是一个动态过程,往往不可能一次就完成,而需要在各个阶段之间多次往返循环,才能达到较理想的决策效果。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粗略地可分为确定目标、拟订方案及方案选择等三个主要阶段。如果详细划分,整个决策过程可以分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准则、拟订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择、试验证实及实施执行等八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及各个阶段所使用的决策技术,如图10-2所示。调查研究环境分析预测技术可靠性分析决断理论可行性分析决策技术智慧技术(决策技术)(决策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准则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择试验实证实施执行反馈追踪决策修正决策修正决策修正决策修正决策不行发生问题图10-2决策程序图1.发现问题:决策的目标是根据决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的。所以,各种决策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例如,某工厂产值逐年增加,而利润却是逐年下降,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发现问题或明确问题是决策活动的起点。在这个阶段必须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清楚。2.确定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根据预测分析所希望能达到的结果。确定目标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一步,需要采用调查研究和预测技术这两种科学的方法,准确地确定目标。如果决策的目标只有一个,则称为单目标决策;如果目标有多个,则称为多目标决策。3.价值准则:价值准则就是评价体系。有了明确的决策目标之后,还需要制定该目标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各个决策方案优劣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三方面内容:(1)把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的确定的价值指标,这些指标实现的程度就是衡量实现决策目标的程度。每类价值指标又可以分解成若干项,每项又可以分成若干条,构成一个价值体系,即评价体系。(2)规定各种价值指标的轻重缓急及加权系数,当有些价值指标发生矛盾时,应决定其取舍原则。(3)指明实现决策目标的各种约束条件,包括资源条件、时间条件、资金条件、市场条件及权力条件等。4.拟订方案:拟订方案即方案设计,就是根据决策拟定多种可能的方案,以供选择。多种方案是指每种方案都有一些重要的区别。拟订方案时要广泛运用智囊技术。5.分析评估:分析评估是对各种拟定的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比较。这个阶段要充分运用决策技术和可行性分析方法,例如树形决策、矩阵决策、统计决策、模糊决策等方法,使各种方案的利弊能充分表达出来,并且能相互比较。6.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是领导者的决策行动,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智慧和才能,从所提供的众多方案中权衡利弊,然后选取其一。这不仅要求决策者运用决策理论和多方面掌握情况,而且也体现了决策者的胆略和见识。7.试验证实:当方案选定之后,必须进行局部试验,以验证方案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对于一些不便进行试验证实的决策,一方面要求在方案论证和选择时更加认真仔细,尽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模拟。8.实施执行:实施是决策程序的最终阶段,若经过实验证实或计算机仿真证明所选方案是可行的,就可以组织实施或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或者由于原来方案考虑不周,或者由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偏离目标要求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跟踪检查,及时统计分析和加强反馈工作。当主观和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必须重新确定目标,修改价值准则,重新进行分析评估及方案修改,进行“追踪决策”。以上所述是科学决策整个过程的八个阶段,也称为科学决策程序,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0.1.3制定决策应具备的条件制定决策应具备的技能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和四个中间过程,即权威、感知和设计三个基本方面,分析、理想化、实施和适应。如图10-3所示。Ⅰ权威Ⅱ感知Ⅲ设计Ⅳ适应Ⅴ分析Ⅵ理想化Ⅶ实施图10-3决策技能权威(Ⅰ)是指挥力,即支配和排除一切不合理因素的能力。感知(Ⅱ)包括想象和洞察,是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设计(Ⅲ)指的是构造的能力,例如构造模型的能力。适应(Ⅳ)可描述为关于所有三个基本方面的连续调节。若现有的权力、感知和设计出现了冲突或更替的情况,则决策者以自身的努力创造出适于生存的均衡,适应是决策制定系统的中心,它是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Ⅴ)是介于信息收集和设计之间的技能。这是感知和形式化之间、获取信息和用于处理信息的模型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产生信息、知识和预期数值。理想化(Ⅵ)是权力和感知之间的连接,是一种运用权力的同时保持着想象,并有可能将这种想象付诸实施的能力。理想化可以看作是评价的能力,评价的实质是推崇某一组价值,如标准、效用、偏好等。实施(Ⅶ)的意思是通过颁布一系列命令执行一个计划。计划实施包括对活动施加某种节奏的协调,对结构提供某种模式。§10.2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概念随着MIS的发展,人们发现MIS的作用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MIS主要解决的是管理中的结构化问题,而对于管理中的半结构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则难以提供信息支持。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管理者越来越需求决策的信息,以便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资源,如何运用计算机解决管理中的决策问题,也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决策支持系统就应运而生了。§10.2.1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早在197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G.AnthonyGorry和MichaelS.ScottMorton就提出了决策支持
本文标题:决策与决策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