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3)第2节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旨)的语句等。重要信息的筛选需要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点拨方法(一)在重要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五种语句:1.显性指代语。为了简洁,行文时往往用指代语。许多语境特征,比如相关的人物、事物、时间、空间、人际关系、上下文的联系等,都会在话语中得到反映。反映这些语境特征的语言成分就叫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都是指代语的明显标志。点拨方法2.理性总结语。总结语是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回忆柔石,有这样的话:“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这里的“硬气”“迂”,已经把柔石思想性格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点拨方法3.形象描述语。在散文、小说、诗歌中,经常遇到情态描述语。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开头一节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最后一节则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由“轻轻的”变为“悄悄的”,这反映了诗人情绪的脉络。点拨方法4.主题衔接句。主题句是传达重要信息的,过渡衔接句也同样起着传达重要信息的作用。其实,过渡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主要的信息。5.标题语。例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就给我们很多疑问,“最美”在何处?在宁静。点拨方法(二)在重要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要学会筛选以下五种信息。1.明辨同一的信息。文章中不同的说法,表示完全一样的信息,就是同一关系。即某句话就是另外的某句话。如叶圣陶“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与“教是为了不教”就完全是一个意思,只是表述有所不同。点拨方法又如,“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即“对铜奔马的其他命名都没有直截了当地体现其重要特点,这些命名都不可取”。文章中举某例(一例或数例),例子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也属于同一关系的信息。文章中举某名言或诗句(一句或数句),它(它们)恰恰都说明某一个问题,当然也属于同一关系的信息。点拨方法2.寻找遥远的信息。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同一观点的地方可能相距较远;或者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并不聚在一处,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如,问《药》所描写的故事起止时间,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善于拉近遥远信息。小说开头“秋天的后半夜……”,结尾段“这一年的清明格外寒冷……”,两个信息拉近,恰好半年左右。仅仅半年,就发生了“华夏”的悲剧!点拨方法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的重点之一。3.发现隐蔽的信息。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摆着的,叫做“明示信息”。有些则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副标题、注解、文中的括号内、文中的摘出句里,等等。在这些不显眼的地方可能隐蔽着重要的信息,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漏掉。这也是我们阅读文章应该注意的,同样是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命题重点之一。点拨方法4.挖掘潜在的信息。“潜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下面是《铜奔马正名》一文的开头几句话: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点拨方法这几句话就隐含着下面这些意思:为具有这样“身份”的文物命名是一件重大的事情,要有根据,切合其特点,又要文雅,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据云”即表示对当时的命名不认可,“无奈之下”,即表明很多人对此命名并不认可。这些意思都没有明示,但将其加起来却能表明为铜奔马命名的重要性和急切性。由此看来,隐含信息常常隐含在普普通通的文字之中,如果不仔细挖掘,就将漏掉一些重要的信息而导致失分。点拨方法5.组合分散的信息。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几句组合起来,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另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的是另一个问题。阅读中,应该学会将分散的信息组合,或分类组合。高考命题往往有“下面几句都能说明××的一项是……”,就是考查这方面的能力。点拨方法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求:①能够正确切分文章(文段)的层次;②能够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记叙文叙述的顺序或情节线索,议论文的论证结构;③能将打乱了的语言材料按一定思路理顺;④能将从文中抽出的文句复原。点拨方法要形成这种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和文章学知识。如说明文的一般说明顺序、方法,记叙文一般所采用的线索、叙述方法,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点拨方法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可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点拨方法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或按事理逻辑(由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正确地梳理结构是解读科技类现代文的前提和条件。所谓“切分结构”,就是指在备考科技说明文时要从篇章结构的角度对“文脉”作具体解读。而解读文本必须本着“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点拨方法2.辨明重要语句。文章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条理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点拨方法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时序”是“文脉”的重要标志,而且大都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因此抓住语言标志是解读现代文的一把钥匙。①表示时间或阶段性的词语。如“过去”“将来”“已经”“将会”等词语;②表示推论内容的前提和条件、目的和手段、原因和结论的词语。如“将会”“所以”“满足”等词语;③表示现实性和可能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已然与将然的词语或语句等。如“已经”“正在”等。点拨方法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必须注意:①文章层次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须以对内容的把握为前提。同时文章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拘于成见,死搬硬套,削足适履。②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与语言基础知识中考查一般的语言衔接题有所不同,除了注意这组语言衔接以外,还要把它放在原文大语言环境中考察(思路一致、行文习惯一致),点拨方法特别要注意这组语言与上下文衔接的对接点,从而找到这组语言材料的支撑点。③将从原文抽出的句子还原时,先研究文中空缺处的上下文(讲的什么内容,语言形式有何特点),再看被抽出来的句子,根据内在的语脉语流的连贯,或根据语言外部特点的接近来敲定答案。点拨方法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在文章分解基础上的综合,要求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它和对文章词句特别是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因此,对文章句意的理解,不同句意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还有针对题目要求所作的语言表述,成为解答此种类型题目的关键。点拨方法由于不同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有些句子在文章内容的表达(甚至结构)上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中心句的有关知识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①段首的提示性中心句;②段末的总结性中心句;③段中的过渡性中心句;④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正确地运用好中心句知识,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时,有事半功倍之效用。点拨方法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可以是针对某一句群,某一段落,或者针对全篇(文)材料。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过程中,可运用如下方法:①“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去伪存真”法,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点拨方法答题时,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③“由此及彼”法,即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残害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综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点拨方法在不同类型材料的阅读中,具体题型不同。在自然科学类材料阅读中,以客观题为主,要求判断某说法与原文是否一致;在社会科学类材料阅读中,以主观题为主,要求简述某方面(或部分)内容或按文题要求填空。在具体题目的解答中还必须注意几点:①结合文体特点。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特殊作用,注意这些由文体而造成的区别,有助于理解归纳文意。点拨方法②充分挖掘题干隐含信息,找准文中相应的信息点,可以省时、少错。特别是客观题,尤其要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进行选择。③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④语言表达以简明为佳。点拨方法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自然科学类材料阅读中,表现为对文章主旨的判断,在社会科学类材料阅读中表现为对中心论点或主题思想的把握。点拨方法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①抓关键部位。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或命意的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回顾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密切相关;点拨方法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意思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这些关键部位不失为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的好途径。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点拨方法③结合文体特点。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抒情类文章一般借写景状物,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应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点拨方法④作恰当的纵横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
本文标题: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课件):第5章 第2节 文学作品阅读(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1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