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52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月下总第151期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汪洋李正明成立刘超摘要:本文以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江苏省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为背景,结合近年来在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路与路径上的具体实践,提出创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并依次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等的方面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专业特色。关键字: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建设与实践作者简介:汪洋(1978-),男,江西九江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技术、EDA技术;李正明(1958-),男,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处理。(江苏镇江212013)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Z2007013)、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J08B004)的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信息化人才”,并要求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及经济发展也使高等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满足信息化时代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2]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的建设点,紧紧把握新形势下的学科发展趋势,勇于创新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实践,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特色专业建设背景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是由原电路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的全部师资及专业教研室的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等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组教师组建而成,并于1999年正式招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成立之初就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04年5月该专业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学位办组织的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中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必将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一个专业办学是否有特色,关系到这个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3]在各级领导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电子信息工程系全体成员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认真改革和实践,2006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同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10年的建设和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专业培养方案完善、师资队伍优秀、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先进、教学管理制度齐全规范、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显著的专业特色与办学优势。二、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与路径所谓特色,依据通用词典的解释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与它物相比具有的独特性,也就是自身拥有的格外突出的个性、风格与特点等。[4]通常所说的“特色”具体来说是既表明与众不同,又显示优于众者。应用到特色专业上则是指具备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它在专业办学的某个或者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培养的学生具备比一般专业人才更为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素质。[5][6]依据这样的思路,在专业创办初期我们就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教学文件资料,参考国内外同类专业的教学方案,结合社会需求与江苏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为追求和体现我们的特色,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重点明确了“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本专业的三个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为依据,以强化基础、体现特色、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为基本原则。在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路上,我们把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只有这两者抓好了,抓住了,我们就抓到了特色专业建设的钥匙。我们紧紧抓住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和关键,不断对这两者进行创新,并以他们为抓手,着力推进另外三个大的方面改革与创新,分别是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在此思路与路径的指引下,我们提出三个“充分”——充分利用我校我院在基础课程方面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年来电子信息系教学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53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月下总第151期革和课程建设的成果,充分利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优人员结构的教学师资队伍。着重强化基础课程平台,突出专业方向学科前沿类课程的地位,着重加强促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训练,着力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上述的五个方面均取得喜人成绩,也因此形成了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区别于其他省内外院校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和优势,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紧缺应用人才的需要,带动了本专业全面发展,使本专业具备了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发展潜力。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1.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也反映了我们专业建设的观念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对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电子信息领域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我们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面向新世纪培养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立足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前沿,依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个主干学科的内涵,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始终贯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特征,特别是专业课程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反映本专业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的融合,发挥我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传统优势;夯实基础,保证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学生创新能力与现代工程能力的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形成了课程验证实验、课程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群设计、课程实习、学生创新工作室、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修改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体系,1999至2009年先后四次修订专业培养方案,通过合理增删和调整相关课程内容,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完全学分制教学计划。在最新一次修订中,新增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创新设计3门专业选修课,EDA技术、多媒体技术2门双语课程;调整了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3门课程的学时;修订了电子信息新技术系列讲座等课程的教学大纲;新增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创新设计3门课程实验;将电路原理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单独设课,增加实验学时和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每一次的教学计划修订都充分发挥我们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年来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成果,强化了基础课程平台,突出了专业方向学科前沿类课程的地位,着重加强了促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训练,重视工程应用,努力拓宽专业面向,适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材的新要求。2.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而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是否有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任何改革与创新都是空谈,即使改革创新,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我们在专业设立之初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一直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教授为核心,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教学和学术水平高,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优秀师资队伍。为了建设一支能够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我们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针对专业建设初期,青年教师较多,科研能力不强的特点,鼓励教师访名校拜名师,送教师到名校培训或者攻读学位,提高和改善教师的学历和学缘结构,拓展教师的视野。同时努力创造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氛围,并且在制度上给予保障,鼓励教师申请各类纵向、横向课题,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目前本专业34名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博士学位(含在读)已达80%;高级职称教师已达58.8%,4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73.5%。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其他国家级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工业攻关与高技术等基金项目10项,其他类别科技项目5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累计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400多篇,其中两百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强调教师的是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并举,教学效果一票否决制,要求教师不仅科研强,教学也要强,本专业教师获教育部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师3人;校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同时我们打破专业教学各自为政的情况,打造“电路”课程教学团队,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进行思想碰撞、感情交流、观点共享,共同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2008年该团队因成绩突出,被评为校级青年文明号。3.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依循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路径,我们在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54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月下总第151期人才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着重推进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三个方面的改革。教学研究与改革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体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就具体体现在教学上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是否具有成效性。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三个主干学科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紧跟信息技术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多年来,共承担“电路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等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电路、信号与控制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电子信息类专业适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研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电路原理精品教材的建设”、“校企联合提高毕业学年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等省级教改项目共15项;另有校级教改项目17项。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教学奖励8项,校级教学奖励17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4篇。4.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我们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将电子信息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引入到课程和教材改革中,课程教材内容充分反映电子信息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剔除陈旧内容,加入新技术,新理论,充分考虑后继课程教学内容的需求,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如新开设“移动通信”课程,将3G技术作为重要内容介绍,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加入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等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引入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最新理论和技术等等,这些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科学视野以及在专业范围内开拓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紧紧抓住“精品课程建设”这个课程建设
本文标题: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1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