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公共政策决策机制的变化胡鞍钢2005年6月需要讨论的问题•中国决策机制是什么类型?•它是如何变化?如何发挥作用?•毛泽东的教训是什么?•邓小平的作法是什么?•江泽民是如何推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胡锦涛是如何改善决策机制?毛泽东时代的个人决策机制:成在汝,败也在汝•1948年9月中央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明确了党委制是集体领导制,是防止个人包办的重要制度;•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党委会的民主生活决议(12条);•1956年党的八大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党在一切重大问题上,由适当的集体而不是由个人决定。从制度上限制了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个人权力,增加中央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成分。刘少奇提出,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扩大党内民主。•毛泽东在维护党内团结与形成政治共识方面起了建设性和核心作用。•1949-1956年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毛泽东决策失误是一个制度问题•毛泽东的三大决策失误:人口政策;发动“大跃进”;发动“文化大革命”•领导人终身制是重要的制度根源。他执政的时间愈长,他的错误的程度就愈大,正确的程度就愈小,到晚年造成了全局性的失误。•毛泽东错误的执政方式使正规制度失灵。由党的领导集体中的一名成员变成“大家长”,由一班人的“班长”变成“一把手制”,由民主作风变成“独断专行”,由集体领导决定变成个人“最高指示”。•党内不同意见之争被阶级斗争化。•1980年6月邓小平讲,单单讲毛泽东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邓小平时代的决策机制•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二、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在党委会内,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书记和委员不是上下级关系,书记是党的委员会中平等的一员。书记或第一书记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不允许搞“一言堂”、家长制。•集体决策: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及时调整决策失误。江泽民时代决策机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十四大报告,1992)•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五大报告,1997)中央经济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主要的制度安排•党章的规定:有关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决定(15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21条)。•中央全会的主要议题:一中全会选举新的中央领导人;二中全会推荐新的国家领导人;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决定;五中全会提出新的五年计划发展目标的建议;六中全会提出关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七中全会关于下一届党代会的建议。•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政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政制度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宪法的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87条)•总理领导国务院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召集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88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共18项(89条)。•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报告工作(92条)。•2003年3月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中,突出了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和加强民主坚督问题,明确规定了国务院在做出重大决策前,要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纳善策,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增强决策科学性,也有利于形成广泛共识,使正确的决策能够顺利得到贯彻实施。中央工作会议的作用•准中央全会•主要的议题: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判断;国际形势分析与判断;下一年经济方针;主要经济任务;主要政策措施•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度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全国人代会二、宏观调控的决策是怎样决定的•中央对我国经济主要问题的判断: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有所加剧,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在建和拟建规模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在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就可能形成新的呆坏帐,增大金融风险。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原油、铁矿砂、有色金属原材料等能源原材料虽然进口增加较多,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消耗高,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粗放经营方式比较严重。(2003年11月)2003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问题。•提出“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三十二字方针。•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如果宏观调控得当,就可以把经济良好发展态势保持下去;另一种可能性是如果处置不当,也有可能出现大的起伏。中国宏观经济目标(2004年)进出口增长8%,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贸易与收支中央财政总收入增长7%,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下降为2.5%,国债发行额1100亿元财政赤字12%(预期指标)投资增长率M1和M2增长17%左右货币发行量a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农民增收居民消费价格水平2%(后为3%左右)通货膨胀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7%左右创造就业7%左右经济增长2004年宏观经济目标(2003年中央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会议)主要目标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比较0246810121416123456%1991-1996年2002-2004年两个时期的投资增长率比较010203040506070123456%1991-1996年2002-2004年两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比较-5051015202530123456%1991-1996年2002-2004年结论•中国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明显地减少了重大决策失误,使经济决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宏观经济基本稳定。•中国政府已经将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作为今后重要的任务,这会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社会转型和和平崛起。
本文标题:决策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