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PowerPointTemplate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四、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十六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1十七大: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3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工业化(一)工业化是指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上述两大指标超过50%时意味着进入工业社会。2信息化(二)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是工业社会的高级化形式,是后工业化时期发展必然出现的历史潮流。其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有一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就业者的收入有一半以上来自于与信息有关的职业。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广义上我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指的是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跃迁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跃迁的双重任务叠加的社会发展阶段,包含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发展过程。狭义上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指在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两者关系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指在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两化融合(三)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两化融合(三)对于企业两化融合来讲,它的内涵是要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方式来创新企业的新品研发、生产设计,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并强化生产流程、产品检测、产品销售和服务等等的管理。所以,企业两化融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①工业产品设计和研发的信息化;②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③企业管理水平的升级和优化;④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如现代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⑤培育新一代产业人才;⑥催生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是动漫产业;⑦技术改造,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用电子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来提升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全面地升级、全面地优化。切入点:两化融合(三)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三点共识一是企业两化融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2两化融合(三)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新型工业化(四)新型工业化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提出的,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为灵魂,以科研、人才、资本、市场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现代产业体系(五)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手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其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就是工业由大变强,而终极目标就是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两化融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四、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一)、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农业化农业社会第一个阶段工业化工业社会第二个阶段信息化信息社会第三个阶段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二)、当前全球信息化的总体形势两化融合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推动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后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1775年前后19世纪上半叶、下半叶20世纪30到40年代1946年1971年工业化发展进程第一代工业化第二代工业化第三代工业化第四代工业化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发展历程计算机辅助工程第一台电子商用计算机问世第一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发明1951年1946年1952年19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1971年第一台三坐标数控机床,开辟了一个数字控制的新时代第一台计算机绘图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被首次用于汽车车身的设计和加工从上可以看出,两化融合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从电子数字计算机技术,或者是信息技术发明以后,它就不断地向工业领域进行渗透。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展了数控机床和仪表数字化技术的研究1960年代:晶体管工业控制机开始发展,大量用于国防、科学实验、电力、石油、冶金、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的数据处理。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发明以后,加速了信息技术向工业的渗透。1974年:第五代使用微处理芯片和半导体存储器的集散及数控装置研制成功。80年代初:微机和工作站的普及应用,使得计算技术的内涵发展了变化,这种内涵主要的就是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结论:工业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硬优势,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软优势。两种优势缺一不可,软优势必须依附硬优势上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而没有软优势的硬优势只是一堆没有竞争力可言的废铜烂铁。争论先发展工业化还是信息化或哪一种优势更重要是没有意义的。推进两化融合不仅要发展软优势也要同时发展硬优势。我想这才是两化最核心的意义所在。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三)、信息技术是当今的主导技术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工业低碳经济2009年1月,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概念。2009年4月,新西兰政府推出了《新西兰数字战略2.O》;澳大利亚政府公布了“光纤进家庭国家宽带网络计划。2009年6月,英国出台了“数字英国(DigitalBritain)”战略。2009年7月,日本推出了《i-Japan战略2015》。2009年9月,韩国总统李明博主持《IT韩国未来战略》研究。2010年5月,欧盟委员会推出了《信息化战略行动计划》以应对当前欧盟的金融危机。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国际方面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是信息化应用的先锋,他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全球化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最优配置资源。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管理着全球15个国家8000多个店铺的销售、采购、库存等情况。空客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分散在30个国家的1500家零部件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网络协同,形成了飞机协同研制与配套采购的新模式。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国内:国家“十二五”和到2050年信息化战略部署。工信部开展了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温总理去年在无锡提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通信运营商宽带提升计划中国电信积极推进“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建设江苏省:企业两化融合“135”行动计划。实施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升级”为内涵的“百千万”工程。最基本的判断:信息技术不会像机械和电力技术一样,经过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以后,就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在21世纪上半叶让位于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在整个21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将与生物、纳米、认知等科学技术交织在一起,继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引领和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四、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9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95%以上的规模企业不同程度应用了ERP系统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40%以上的企业不同程度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镇江市首家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园区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20家呈飞沃得爱仕达新通达恒宝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偏差分析:工业信息化没有受到重视。工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企业信息化的核心环节薄弱。信息产业与工业信息化结合不紧密。信息系统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困难。一、“两化融合”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三、我市两化融合工作现状和偏差分析四、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四、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提升企业能级是“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1提升企业能级是“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2中小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要对象3产业集聚区是“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4示范性工程建设是“两化融合”的工作抓手5工业由大变强是衡量“两化融合”的阶段性目标6四、推进“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
本文标题:两化融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39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