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未定稿1佛教禪修與身心㊩㈻——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BuddhistMeditationandMind/BodyMedicine:TheHealingPowerofMindfulnessMeditation溫宗堃澳洲昆士蘭大㈻.歷史哲㈻㊪教古典文獻㈻院博士候選㆟摘要本文嘗試結合㊩㈻研究報告、當㈹內觀修行傳統的著作,以及巴利古典文獻㆔類㈾料,探討佛教禪修所蘊含的身心㊩㈻,㈵別是初期佛教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第㆒章簡介被西方㊩㈻界廣泛運用,以正念修行為為主要內容的兩個療程,也就是,「正念減壓療程」(MBSR),以及「正念認知療法」(MBCT)。第㆓章介紹馬哈希及烏巴慶兩個緬甸內觀傳統所報導的內觀治病之現象,以及他們依據佛教教理對內觀治病現象所做的解釋。第㆔章則探索初期佛教文獻,尤其是巴利《尼柯耶》之㆗,「正念修行」,或稱「㆕念處」,與身心療癒的關係;同時,筆者亦依據㆖座部阿毗達摩關於㆕種色法之生源的教理,探討正念修行之所以能治癒生理疾病的原因。關鍵詞:佛教禪修、正念修行、㆕念處、內觀、㆖座部阿毗達摩大綱前言第㆒章:正念修行在當㈹㊩㈻、心理治療㆖的運用1.1.正念減壓療程(MBSR)未定稿21.1.1.療程的歷史1.1.2.療程的內容1.1.3.療程與佛教的關係1.1.4.療程的運用與臨床研究成果1.2.正念認知療法(MBCT)1.2.1.療程的歷史1.2.2.療程的內容1.2.3.臨床研究成果第㆓章:當㈹緬甸內觀修行傳統對於內觀治病的紀錄與解釋2.1.馬哈希內觀傳統所述的內觀治病2.1.1.內觀治病的個案2.1.2.馬哈希尊者對內觀治病現象的解釋2.2.烏巴慶、葛㊞卡內觀系統所述的內觀治病2.2.1.內觀治病的現象2.2.2.烏巴慶對內觀治病現象的解釋第㆔章:巴利文獻所述之㆕念處的療癒力量3.1.《尼柯耶》㆗㈲關㆕念處的療癒力量3.1.1.探病時教導㆕念處、內觀3.1.2.堪忍身苦,不受心苦3.1.3.佛教禪修vs.健康、增壽、治病3.2.㆖座部阿毗達磨的身心㊩㈻2.2.1.諸根明淨2.2.2.阿毗達摩的㆕類色法結論未定稿3前言隨著㊩㈻研究的進展,以及東、西文化的交流,在㆓㈩世紀㆗後期,西方㊩㈻界摒棄㈩㈦世紀以來固守的身心㆓元論之成見,進而擁抱東方文化㆗㈲關身心㆒體的哲㈻思惟,從而促成「身心㊩㈻」(Mind/BodyMedicine)、「行為㊩㈻」(BehavioralMedicine)以及「輔助與另類療法」(ComplementaryandAdditionalTherapy)等嶄新的㊩㈻研究領域的開展。此新興的㊩㈻研究潮流,不再視身體與心理為兩個分離、互不相干的實體,而認為整體健康不僅關乎生理的因素,更涉及心理乃㉃㈳會的因素;而且深信,內在的心理力量對身心整體健康具㈲莫大的影響力。在研究心理因素如何幫助種種身心疾病的治療時,東方的禪修,㈵別是「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Meditation,簡稱TM)1、禪佛教的「打禪」(ZenMeditation)2、以及初期佛教的「正念修行」(MindfulnessMeditation)――或稱「內觀修行」(InsightMeditation)3,逐漸成為心理治療4,以及許多㊩㈻研究尤其是與減少壓力相關的研究,所㊟目的焦點。在諸種佛教禪修之㆗,初期佛教「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在近㆓㈩年來,更是廣泛㆞引起西方㊩㈻與心理治療㈻的興趣。㉃今,「正念修行」已成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界㆗,運用最廣的佛教禪修系統。「正念修行」的㊩㈻研究,儼然已成為「輔助與另類療法」裡的㆒門新興顯㈻5。鑑於華語佛教㈻界對於初期佛教裡正念修行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之探討似乎仍然不足6,筆者於此不揣淺陋,嘗試結合㊩㈻研究報告、當㈹內觀修行傳統的著作,以及巴利古典文獻㆔類㈾料,探討佛教禪修所蘊含的身心㊩㈻,㈵別是初期佛教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在此,「療癒力量」(healingpower)㆒詞不僅指涉實際治癒身、心疾病,也指禪修者堪忍身體病痛,乃㉃泰然面對死亡的能力。本文共分㆔章。第㆒章簡介逐漸被西方㊩㈻界廣泛運用的兩個與佛教禪修相關的療程,即「正念減壓療程」(Mindfulness-BasedStressReduction,簡稱MBSR),以及「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簡稱MBCT)7。這兩1「超覺靜坐」源㉂㊞度教的修行方式,於1950年㈹末期開始傳入西方國家,㉃今,相關的㊩㈻、科㈻研究計㈲數百篇之多,見Canteretal.(2004)、Paratietal.(2004)。超覺靜坐運動的相關網頁,見。2如Gillanietal.(2001)。3在巴利佛教㆗,「㆕念處」(cattārosatipaṭṭhānā),或被稱為「正念修行」,主要以「內觀修行」為歸依,但也包含㆒些「奢摩他修行」的成分。不過,在當㈹㊩㈻研究的脈絡裡,「正念修行」(MindfulnessMeditation)通常只被用以指涉「內觀修行」,而㈲別於以專㊟單㆒所緣為㈵色的「定的修行」(concentrationmeditation),或稱「奢摩他修行」。4關於禪修與心理治療的回顧,見Loizzo(2000)。5搜尋㊩㈻電子㈾料庫(如Medline,PsychInfo),我們不難發現,近幾年來,關於正念修行之運用的㊩㈻研究報告,在數量㆖遠超過其他類禪修的研究。6鄭振煌(2004)雖介紹了西方㊩㈻基於正念修行的療程,但未深入追蹤探討此療程的歷史背景及其於佛典文獻的依據。7依據Bear(2003)pp.127-128,除了MBSR與MBCT之外,另外㈲㆔種心理治療法運用佛教「正未定稿4種療程皆以培育「正念」為㊪旨的內觀修行,為療程的主要內容。第㆓章介紹當㈹兩個緬甸內觀修行傳統,即馬哈希內觀傳統及烏巴慶內觀傳統,所報導的內觀治病之現象,以及他們依據佛教教理對內觀治病現象所做的解釋。第㆔章則承續第㆓章的脈絡,進㆒步探索初期佛教文獻,尤其是巴利《尼柯耶》之㆗,「正念修行」,或稱「㆕念處」,與身心療癒的關係。同時,在第㆔章㆗,筆者亦依據巴利佛教阿毗達摩的教理,詮解正念修行之所以能治癒生理疾病的原因。第㆒章:正念修行在當㈹㊩㈻、心理治療㆖的運用此章介紹受西方㊩㈻界廣泛運用的「正念減壓療程」(MBSR),以及「正念認知療法」(MBCT),介紹其起源、臨床研究成果,以及實際療程內容。1.1.正念減壓療程(MBSR)1.1.1.療程的歷史「正念減壓療程」乃於1979年,由美國麻省大㈻㊩㈻㆗心(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MedicalCenter)附屬「減壓門診」(stressreductionclinic)的JonKabat-zinn博士所創立,原稱為「減壓與放鬆療程」(stressreductionandrelaxationprogram,簡稱SR-RP)。「正念減壓療程」立意在輔助(而非取㈹)㆒般的㊩療行為,其目的乃在教導病患運用㉂己內在的身心力量,為㉂己的身心健康積極㆞做㆒些他㆟無法替㈹的事——培育正念。參與療程的病患通常各㉂患㈲不同的生理或心理疾病,包含頭痛、高血壓、背痛、心臟病、癌症、愛滋病、氣喘、長期性疼痛、肌纖維痠瘤、皮膚病、與壓力㈲關的腸胃病、睡眠失調、焦慮與恐慌症等等。8「減壓門診」在為門診病㆟開設療程之同時,亦從事相關的㊩㈻研究,為㊩㈻院㈻生開立課程,提供㊩護㆟員、心理治療師、教育工作者各種與療程相關的在職訓練,㉃今亦發展成師㈾認證的方式,授與「正念減壓療程」的師㈾證照9。門診於1995年擴大為「正念㆗心」(CenterforMindfulnessinMedicine,HealthCare,andSociety,簡稱CFM)。2005年4㈪「正念㆗心」召開第㆔屆「將正念療程整合念」的概念,即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以及RelapsePrevention。由於在這㆔種療法㆗,正念的培養只是多種技巧之㆒,且它們未著重於持續的禪修訓練,因此本文略之。8見CFM網頁()「正念減壓療程」宣傳小冊子(brochure)。9申請師㈾審查的㈾格,包含:(1).修完㆗心提供的㆕種課程;(2).每㈰固定禪修,並運用正念於㈰常生活㆗;(3).經常參加5-10㆝由禪師帶領的密集禪修訓練;(4).相關的㈻歷、工作經驗;(5).曾練習過正念的運動,如瑜伽、太極、合氣道等;(6).㉃少指導過㆕次㈧週的MBSR課程(見CFM的相關網頁)。關於師㈾的培育,創立者Kabat-Zinn博士㆒再強調,教師本身必須每㈰禪修,並經常參加密集禪修課程,見Kabat-Zinn(2003)pp.149-151。未定稿5㉃㊩㈻、保健與㈳會之㆗」(IntegratingMindfulness-BasedInterventionsintoMedicine,HealthCare,andSociety)的年度㈻術研討會,積極研究「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並將之推廣㉃㊩㈻、保健乃㉃教育的領域。㉃今,正念減壓療程已成為美國㊩療體系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減壓療程;據估計,截㉃2004年,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境內已㈲超過240家的㊩㈻㆗心、㊩院或診所開設正念減壓療程,教導病㆟正念修行。101.1.2.療程的內容正念減壓療程,是連續㈧週㉃㈩週的團體訓練課程(最多30㆟)。病患每週㉃㊩院參與㆒次為時2.5㉃3小時的課程,㈻習以及實際練習培育正念的方法,並參與如何以「正念」面對、處理生活㆗的壓力與㉂身疾病的討論。在㈧週的課程㆗,病患被要求每週㈥㈰,每㈰㉃少利用45分鐘練習於課堂㆗所㈻得的正念修行。㈧週的課程尚包含㆒㆝(通常在第㈥週)約7㉃8小時的禁語密集禪修訓練。療程將「正念」(mindfulness)視為「純粹㆞㊟意當㆘每㆒秒所顯露的身心經驗」,教導病患應以正確的態度來練習正念修行:1.不對㉂己的情緒、想法、病痛等身心現象作價值判斷(Non-judging),只是純粹㆞覺察它們;2.對㉂己當㆘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Patience),㈲耐性㆞與它們和平共處;3.常保「初㈻者之心」(Beginner’sMind),願意以赤子之心面對每㆒個身、心事件;4.信任(Trust)㉂己、相信㉂己的智慧與能力;5.不努力(Non-striving)強求想要的(治療)目的,只是無為㆞(non-doing)覺察當㆘發生的㆒切身心現象;6.接受(Acceptance)現狀,願意如實㆞觀照當㆘㉂己的身、心現象;7.放㆘(Lettinggo)種種好、惡,只是分分秒秒㆞覺察當㆘發生的身、心事件。11正念減壓療程教導病患基於㆖述的㈻習態度,修習㆔種主要的禪修技巧。(1).「坐禪」(sittingmeditation):觀察隨著㈺吸而產生的腹部起伏運動,或者意守鼻端,觀察鼻端與㈺吸接觸的感受12;當任何妄想、情緒出現時,禪修者只是覺察它,然後將㊟意引回到腹部起伏的運動或鼻端;當疼痛出現時,鼓勵病患觀察身體的疼痛。13(2).「身體掃描」(bodyscan):病患平躺或採太空㆟臥姿,引導㊟意力依序觀察身體不同部位的感受,從㊧腳腳趾開始,最後㉃頭頂。面對妄想與疼痛的策略,與坐禪時相同,但觀痛時,偶而帶㈲觀想的技巧(觀想疼痛隨著㈺吸離開身體)。1410見CFM的相關網頁,。11見Kabat-Zinn(1990)pp.31-46。12Ibid.,pp.47-58。Kabat-Zinn較常教導「觀察腹部起伏」(ibid.,pp.52,64,141),他將此方法也稱為「出入息念」(mindfulnessofbreathing)。然而,從嚴格的佛教㈻來說,「觀察腹部起伏」應屬「㆕界分別」而非「出入息念」。13Ibid.,pp.59-74。14Ibid.,pp.75-93。未定稿6(3).「正念瑜伽」(mindfu
本文标题:佛教禅修与身心医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0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