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灾害天气安全防范教育
灾害天气安全防范教育主要内容1、汛期可能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分析2、汛期安全隐患的识别与防护3、应对雷电、高温、暴雨的常规措施4、地质灾害预防指南5、案例教育1、汛期可能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分析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然、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汛期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是与降雨有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1、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2、汛期安全隐患的识别与防护2、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衣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面对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紧急情况时,怎样逃生?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实在没有时间逃离滑体,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3、应对雷电、高温、暴雨的常规措施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放电现象,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常见的雷电现象的一部分带电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与大地之间的迅猛的放电过程。雷电的危害: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甚至还会导致的火灾、爆炸等,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人的闪电防护雷鸣电闪时在室外的人,为防雷击,应当遵从四条原则。一是人体应尽量降低自己,以免作为凸出尖端而被闪电直接击中。二是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要尽量缩小以防止因“跨步电压”造成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雷击点附近,两点间很大的电位差,若人的两脚分得很开,分别接触相距远的两点,则两脚间便形成较大的电位差,有强电流通过人体使人受伤害。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树下和无避雷装置的高大建筑体附近,不可手持金属体高举头顶。四是不要进水中,因水体导电好,易遭雷击。总之,应当到较低处,双脚合拢地站立或蹲下,以减少遭遇雷的机会。雷电期间在室内者,不要靠近窗户、尽可能远离电灯、电话、室外天线的引线等;在没有避雷装置的建筑物内,应避免接触烟囱、自来水管、暖气管道、钢柱等。§2、户外避雷十大方法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3、有人遭雷击怎么办?1、人体在遭受雷击后,往往会出现假死状态,此时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首先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雷击后进行人工呼吸的时间越早,对伤者的身体恢复越好,因为人脑缺氧时间超过十几分钟就会有致命危险。2、其次应对伤者进行心脏按摩,并迅速通知医院进行抢救处理。3、如果伤者遭受雷击后引起衣服着火,此时应马上让伤者躺下,以使火焰不致烧伤面部,并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等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4、室内防雷常识:1一定要关好门窗,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2不要靠管、更不要触摸室内的任何金属管线。3在房间里最好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建议拔下所有的电源插头。4在雷电天气时不要使用太阳能热炎器洗澡。5发生雷击火灾时,要赶快切断电源,不要带电泼水救火,要使用干灭火器等专用灭器灭火,并迅速拨打119或110电话报警。§5、高温防御常识高温的定义--指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现象,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高温天气室外露天作业的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2、工作场所要准备必要的饮料和防暑药品。3、如感到不适,应迅速结束劳动,转移到阴凉处休息。高温天气日常防范措施建议:1、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2、不宜在阳台、树下或露天睡觉,适当晚睡早起,中午宜午睡。3、室外劳动时应戴上草帽,穿浅色衣服,并且应备有饮用水和防暑药品,如感到头晕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劳动,到阴凉处休息。4、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5、室内空调、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头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6、避免皮肤被蚊虫咬伤、开水烫伤等,预防因气温高、细菌繁殖加惴而造成的感染。7、不吃苍蝇叮过的食品,少喝生水,注意饮食卫生。§6、城市雨涝避险常识每逢汛期强降雨季节,由于城市硬化路面越来越多,使雨水无法下渗透,或渗透很慢。再者城市排水设施不够完善,或运转不正常,使得排水不畅。如所在位置出现内涝现象时的避险要点:1关闭电源、煤气,尽快撤到楼顶避险,立即发出求救信号。2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准备药品、通讯工具。3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雨天汽车在低洼处抛锚,千万不要在车中等候,要及时离开汽车到高处等待求援。4被洪水包围时,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积极寻求救援。5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坏房的屋顶。6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离。4、地质灾害预防指南5、案例教育020827三水雷击事故:2002年8月7日中午1时30分左右,广东三水市乐平镇海洲水闸发生雷击事故,事故中一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送院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发生时,天气闷热且开始打雷,但尚未下雨。该镇三江高岗村范氏两兄弟(兄19岁,弟16岁)从菜地耕作回来,驾驶摩托车途径海洲水闸旧鱼苗场时停车避雨(未下车),即遭到雷击。据目击者称,范氏两兄弟中,哥哥的头发被烧焦,脸色苍白,腿僵直。两人被立即送到镇卫生院抢救;哥哥被证实不治,弟弟经抢救,有心跳,无呼吸,被紧急转送市人民医院救治,后医治无效死亡。事故发生地带四周较为空旷平坦,路两旁为鱼塘,当事人身处此环境中显然极易成为雷击目标。这是缺乏避雷知识或者怀有侥幸心理酿成的又一场悲剧。在雷雨天驾驶摩托车、骑自行车遭遇雷击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1996年6月12日下午4时,广东省梅州市丙村一位姓谢的女中专实习生,搭乘摩托车回家途中遭雷击身亡;2001年6月10日下午4时许,东莞市麻涌镇一辆摩托车载客冒雨赶路,从麻涌镇向镇内一个叫大盛的管理区行驶,摩托车在接近大盛的一座小桥边遭受雷击,车上两人当场死亡。暴雨案例:2010年5月广州遭遇特大强降暴雨,导致市内部份交通要道出现内涝,强降雨期间公路上多处出现车辆追尾事故,停放在部份停车场车库内的几百上千车辆一夜之间被浸泡,损失巨大。(详见各大网站和报刊报道)广佛都市网2010年05月19日报道:来穗女大学生暴雨夜坠入下水道失踪!谢谢!
本文标题:灾害天气安全防范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5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