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甘肃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1甘肃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浅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用“郡县治,天下安”六个字来强调县域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欠发达省份,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生态、历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贫困地区面积广、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种类多样的局面,严重阻碍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探析甘肃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快速实现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展现状1.1基本概况。目前,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被纳入县域经济范围的有69个(不包括地级市辖区)。其中,有40个县(市)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下提到的“贫困县”均指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甘肃县域行政单位的57.97%(如表1)。2016年,甘肃县域GDP总量为3107.47亿元,占全省GDP的43.48%。贫困县域GDP为1590亿元,占到全省县域GDP的51.14%。市州纳入县域经济县(市)(69个)国家级贫困县(40个)兰州市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榆中县白银市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会宁县定西市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平凉市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静宁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庆阳市庆城县、正宁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镇原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镇原县天水市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临夏州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甘南州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临潭县、舟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临潭县、舟曲县、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陇南市成县、微县、宕昌县、西和县、两当县、文县、康县、礼县宕昌县、西和县、两当县、文县、康县、礼县表1甘肃省贫困县域分布(按县域经济范围划分)21.2分布区域。表1显示,甘肃省国家重点扶贫县分布呈现全省分布、区域集中的格局,主要分布在临夏、甘南、定西、庆阳、天水、陇南等市,集中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陇南山地区和甘南高寒地区三大地形划分区,大兰州经济区、陇东南经济区、河西走廊经济区三大经济划分区(见表2),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重叠交替区域(见表3),不论从自地理、经济、政治等层面上都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表2甘肃省贫困县域分布(按三大经济区划分)经济区地区范围县域经济县(市)数量国家贫困县数量贫困县占所在地区的比重(%)河西走廊经济区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张掖19210.53大兰州经济区兰州、白银、定西、临夏及甘南362055.56陇东南经济区平凉、庆阳、天水、陇南311858.06合计864046.51表3甘肃省贫困县域分布(按国家重点扶持区划分)甘肃省县域经济县(市)贫困县数量贫困县占所在地区的比重(%)革命老区6583.33民族地区211466.671.3主要特征。从自然、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来分析,甘肃贫困县域整体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1.3.1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甘肃贫困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山地、高原、丘陵、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存在,大多县处于偏远地区,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气候类型多样,旱涝、冰雹、大风、沙尘暴和霜冻等气象灾害多发。另外,大部分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总体比较脆弱。1.3.2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下。2016年,甘肃省贫困县平均GDP为39.75亿元,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5亿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地方财政力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有关的水利、交通、能源、信息设备等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1.3.3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在甘肃省贫困县中,少数民族县达35%,由于受地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古浪县、天祝县金昌市永昌县张掖市肃南县、山丹县、民乐县、高台县、临泽县酒泉市玉门市、敦煌市、瓜州县、金塔县、肃北县、阿克塞县3域、历史、传统、宗教、经济等方面因素影响,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贫困县平均受教育年限远落后全省平均水平,东乡、康乐、广河等县教育年限均不到6年。另外,地方财力薄弱,教育及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甘肃贫困县在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1.3.4发展不平衡,县域差距大。同为省内贫困县,但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经济实力强弱分明。2016年,贫困县中华池县人均GDP为72774元(测算得)排名第一,排名最后的东乡县人均GDP仅为5939元。同时,其他各贫困县同样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2比较优势分析2.1国家重点扶持区域广。表3显示,甘肃69个县(市)中有27个县(市)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其中19个为贫困县(市),占比达到70%以上。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表明党和国家将更进一步加大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扶持力度。换而言之,在新时代下,甘肃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大区域重叠的劣势,将有机会转化为发展优势。2.2特色农业发展前景好。甘肃贫困县地理过渡性强,生态气候类型多样,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优势比较明显。目前甘肃省确定的六大特色农畜产品中,除酿酒原料外,草食畜、苹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等的种养殖产业半数以上集中在贫困县域内。例如:全国有名的花牛苹果、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和秦安苹果主产区分布在清水县、静宁县和秦安县。岷县、陇西、渭源、和西等县因药材产量高且质优,分别被国家认定为当归之乡、黄芪之乡、党参之乡、半夏之乡。甘南州、临夏州和武威天祝县更是盛产牦牛、藏羊及其乳制品。高原夏菜中半耐寒和耐寒性蔬菜,如甘蓝、西芹、大白菜、花椰菜、大蒜、胡萝卜等的种植区主要在榆中、会宁、临洮、古浪、夏河等县和临夏州。2.3文化底蕴深厚。甘肃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之一。同时,丰富的文化资源分布在贫困县域中,很多贫困县同时也是文化大县,在文化产业方面存在独特优势。通渭县被称为“全国书画之乡”;秦安县因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合水县、华池县、环县、宁县、镇原县是典型的革命老区,也是甘肃红色文化的主要聚集地;甘谷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曾被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县”;天祝县和甘南、临夏两州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宗教文化;积山石县的保安族和东乡县的东乡族更是4甘肃独有,其语言、习俗、服饰、歌曲舞蹈、手工技艺等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发展路径思考3.1政策引领,突破瓶颈。紧抓国家重点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机遇,创新思路,出台配套政策,整合专项资金,重点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纳入投资范围,着力实施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现代信息网络建设和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等项目,全面补齐短板,突破瓶颈,夯实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后发动力。3.2开放共赢,联合发展。贫困县域发展不平衡,差距大,除了受发展基础、环境、资源等因素影响外,与县域间劳动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封闭不流通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一些偏远区的贫困县,本县域内就已“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更别提县域之间要素实现流通。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激活区域经济内生动力。因此,县域经济要想发展,必须要以人、财、物以及信息与外界进行广泛交往为前提,突破县级行政区域的界限,与其他县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各自差异性,在更广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共同促进发展。3.3发挥优势,特色发展。特色发展和差异营销不仅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法宝,更是贫困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选择。甘肃贫困县域经济差异性大、各自优势明显,整体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在特色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业、绿色生态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前景。贫困县唯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依托特色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最终成为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良好的“发达县”。
本文标题:甘肃省贫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6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