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企业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
★★★文档资源★★★[摘要]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架构,即“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一般分析范式。同时刻画了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空间”,分析了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如何根据这一范式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关键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空间,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项目了。”在经济由短缺状态转向过剩状态、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时,过度竞争使得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定是难以生存的企业,而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强调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来源于什么?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亏损?面对不同的产业,企业如何作出战略选择?本文试图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和更具解释力的动态分析架构。一、综述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或者超额利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初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产业分析理论,第二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在能力的核心能力理论。1.产业分析理论第一类观点以哈佛商学院的波特为代表。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C—P)。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波特,1985),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替代品)决定。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位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其勾勒的五种竞争力量对于企业制定自身战略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但波特的理论似乎过于强调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忽略了企业的特质,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处理。这常常诱使企业进入一些利润较高但缺乏营运经验或者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导致企业战略上的盲目多元化。更致命的是,Rumelt(1991)指出,产业内的利润差异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还要大。直观地说,波特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却亏损甚至破产呢?2.核心能力理论也许是为了弥补第一类观点的不足,第二类观点则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在的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核心能力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以及新制度主义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发端于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经典论文《公司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又译“核心竞争力”)。那么,核心能力又来源于何处呢?围绕这一问题,核心能力理论又可分为三个派别: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理论(Prahalad和Hamel,1990;Meyer和Utterback,1999),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理论(Wemerfeh,1984;Collis和Montgomery,1985;Oliver,1987;Barney,1991),以及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理论(Ban。n,1992)。不可否认,核心能力理论较之产业分析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揭示更深入了一层,从产业层面深入到企业内部,打开了企业的“黑箱”,有力地解释了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遗憾的是,核心能力理论在否定产业分析理论的同时,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显然,忽略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没有道理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只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者是不恰当地进入了一个正在衰退的产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同样不会有竞争优势。此外,由于企业之间在产业环境、自身力量等方面常常是相差悬殊,它们在技术、资源和知识上的实力很可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对于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不太可能依靠核心技术来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一个小型加工厂也不太可能凭借所谓的“资源”或者“知识”傲视业界群雄。此外,企业的技术、资源或知识在质量和性质上参差不齐,究竟何种技术、资源或是知识对核心能力的生成起主要作用呢?假如核心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最受尊重”的通用电气公司(GE)为什么要在20世纪年代以后大幅收缩企业边界,将空调、电视机、石油等70多项本来也赚钱的业务出售、关闭呢?难道GE不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主业——照明、引擎、大型家用电器——移植或者复制到那些副业吗?二、竞争优势的三个来源我们发现,无论是产业分析理论还是核心能力理论,都正确地指出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一方面。一个强调内因,一个强调外因;一方的优点正是另一方的缺点。因此,上述理论无法全面客观地回答现实提出的种种疑问。我们认为,要真正厘清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必须综合考察企业外部生存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能力,同时要根据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实力的变异动态地加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竞争战略。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三个方面: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定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1.产业景气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所在的大环境,尤其是所在的产业环境。因为产业的内部结构、要素禀赋、相对价格、分工链条等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机会和生存威胁。产业景气主要表现为某个产业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发展趋向。按照市场空间的大小和技术的成熟程度,可以将产业分为“启蒙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产业景气”与波特的“产业吸引力”有所不同,波特强调产业内的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产业的赢利能力,而我们则认为除上述五种力量之外,制度、文化、要素禀赋、分工链条乃至国家政策都影响产业的赢利能力。这里,依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给出一个产业景气的矩阵(见表1)。表1产业景气矩阵特征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产业启蒙产业少少多强强成长产业少多少弱弱成熟产业多多多强强衰退产业多少多强弱资料来源:作者整理。(1)启蒙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还不明晰,消费者对于是否接受产品尚存疑虑,产品的市场范围狭窄;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一般处于中试阶段,还远未成熟和标准化。美国铱星公司进入的高端通信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启蒙产业。铱星电话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通话网络的“无缝对接”,可见铱星公司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一方面,需要在远离城市的野外使用价格昂贵的铱星电话的消费者非常少,有限的需求难以抵消铱星公司庞大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GSM、CDMA等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蜂窝电话和数字电话成为铱星电话的致命替代品。“市场范围****劳动分工”(斯密,1776),没有广阔的市场,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并用积累的利润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在股东缺乏耐心的资本市场,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谈何竞争优势?(2)成长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技术开始标准化,产品可以大规模生产,而且由于技术、资本和政策等进入壁垒导致进入者还不多,因而行业平均利润率非常高。成长产业所蕴涵的无限机会和有限门槛,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卸掉了市场开拓的固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哪怕竞争力非常一般的企业都可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必须指出,一个产业成为成长产业,不一定是该产业刚刚兴起(如管理咨询业),也可能因为长久以来政府的产业管制不允许民办企业进入。管制或垄断行业一旦开禁,垄断租金被强行消解,哪怕是古老的行业也会进发出勃勃生机。因此,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如何进入一个成长性产业。事实上,我们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我们首先考察了《财富》(Fortune)杂志列出的2000年全球500强中的前50名企业,将其主营业务所在的产业分为5大类,每类产业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目统计如下:金融(含银行、保险)13,汽车8,电子电气6,能源化工6,电信和计算机5,零售2,邮政1,航天1,烟草1,多样化7。很显然,这些企业多数进入了成长性产业。它们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对于国内企业,我们依据《新财富》杂志的排名标准,考察了“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100强”的产业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见图2),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5家公司分布在电力,化学制品,通讯设备,金属和矿业,纺织品、服饰和奢侈品,医药,房地产等7个前景看好的产业或是垄断产业。图1财富全球50强产业分布图2“新财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产业分布(3)成熟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范围相对稳定,消费群体数量比较固定,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也相对不变,产品技术成熟,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跃变,因此行业平均利润率通常很低。在成熟产业里,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利润更加微薄,这迫使企业通过不断地横向并购以获取规模经济,而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则往往借助积累的利润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因此,成熟产业的市场格局一般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或“寡占”)的特征,只有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才能最后生存下来。中国的家电产业目前已走到了这个过程,因此家电市场上恶性的价格大战和破产兼并乃是常态。(4)衰退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萎缩、技术停滞和产品缺乏创新,这也往往表现为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一个行将没落的衰退产业不可能产生“世界500强”那样的企业。因为对于衰退产业来说,需求在转移,市场在萎缩,技术缺乏创新,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优秀的人力资本都流向其他更景气的产业。一般来说,给定产业的衰退性质,企业自身能力再强也将回天无力。中国的无线电寻呼产业就是这样。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的不断降价,大量生产寻呼机的企业都已经转产或关门大吉,而摩托罗拉公司甚至几年前就关闭了其寻呼机生产部门。当然,真实世界中的产业界限并非那么明晰。严格来讲,一种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就可构成一个产业。因此,一些优秀的企业常能借助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一个行将没落的衰退产业重塑利润,这实质上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例如,当人们不再热衷于上电影院观看影片时,商家便把影片制成光盘,将电影从影院搬进家庭,从而使电影产业重现生机。2.战略群组所谓战略群组,指的是企业在所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即企业在该产业中能够排到第一方阵还是第二方阵,还是属于末流。排名的标准可以是市场份额,也可以是利润总额。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企业的相对地位作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结果。而我们不仅将其作为结果,同时认为有利的战略群组或者相对地位本身就构成竞争优势的一个原因或来源。企业所处的地位对于其自身发展的作用,常常呈现出一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形态。越是排名靠前的企业,就越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过度竞争时代,企业竞争的目标不再是成为第二或者第三,而是要成为第一。所谓“赢者通吃”,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哪怕比对手高过半点,也会借助强大资本市场快速扩张,以期将所有对手收入麾下——也许只有保持垄断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可以想象,处于本产业顶尖位置的企业不仅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常规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各种优势和利益,例如采购、销售和技术研发上的规模经济效应等,而且可以得到政府部门在税收、人才、投融资、物资流通等方面的额外关照。一旦企业取得很好的相对位置,那就等于“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都来帮助你。例如,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产业的老大。作为一家普通的优势企业,它可以频繁兼并,用海尔文化去激活那些“休克鱼”;作为青岛的名牌企业,海尔自然可以得到青岛市和山东省的诸多关照;作为成功的集团型企业,海尔甚至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6家特大型企业之一。3.核心能力究竟什么是核心能力?我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或知识)的能力。整合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以我为主,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驱动因素联为一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整合内部资源,更要善于整合外部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关系资源
本文标题:企业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