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二节《孟子》▪第三节《庄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第一节《老子》《孙子》《论语》《墨子》▪一、老子与《老子》▪二、孙武与《孙子》▪三、孔子与《论语》▪四、墨子与《墨子》一、老子与《老子》▪老聃,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曾为周王朝“守藏室之史”。▪今本《老子》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当是战国时人修订之本,而其原始本很可能成于春秋后期。老子的哲学▪《老子》是一部智慧之书。该书在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中提升出“道”的范畴,阐述了“道”所支配的具体事物二元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一系列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无为为有为的治世方略和处世哲学,集中显示了老子朴素辩证的哲学精髓和笃静守柔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文体▪《老子》各章多为箴言体,含蕴深厚的哲理凝练于简洁、规整而富于韵律的语句中,既耐人寻味,又便于吟咏。▪《老子》的表述也时有比喻,诸如“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等即是。有些章的用喻更组合为由具体上升到一般的结构,显示出归纳、概括、深化的思理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孙武与《孙子》▪孙武,春秋末年齐国人,与孔子同时而稍早。▪《孙子》后称《孙子兵法》,是一部专门探讨军事问题的兵书,涉及到作者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具体作战指导原则以及治军理论,显示了其谨争慎战、崇谋尚智和将善兵能的基本思想,形成了许多精到且传世久远、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和成语。《孙子》的行文特点▪《孙子》行文如其用兵,既追求整齐划一,用众如用寡,又追求奇谲多变,其语句整齐、富于节奏又变化多端。▪《计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孙子》的行文特点▪《孙子兵法》以思维严谨、用词准确为特征,但有时为加强表达效果,也偶用比喻或夸张。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军争篇》▪还有的比喻已经是援事援状说事,有了某种寓言意味。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九地篇》三、孔子与《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论语》即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专门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凡二十篇,篇中又分若干章节,不相连属。篇章之间内容安排比较散乱,尚未经过有机组篇和构思。《论语》的文学特征▪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以记言为主,常常只以“子曰”形式单纯记录孔子言论,成为展示孔子思想的一种方式▪在记述说话人言谈话语的同时,还记下了当时的对话过程和具体情景,从而形成一些曲折有致、风趣幽默的记述片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的文学特征▪首先,《论语》所记人物说话多言近旨远,言简意深,话语不多,用词平易,却含蕴丰厚,极耐寻思和咀嚼。▪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的文学特征▪其次,《论语》中人物说话还时用比方,使对话形象、风趣,亦因此而颇耐寻味。▪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的文学特征▪再次,《论语》中人物语言虽多出于本色记述,具有口语化特点,但有些表述自然形成排比、对仗等箴言体常有句式,具有凝练、规整之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子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孔子观水图》四、墨子与《墨子》▪春秋末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一书为墨家学派的言论总集。▪《墨子》文章文体不一,有论有记,其中议论文的特点是语言质朴,反复申说,明白晓畅。《墨子》的文学特征▪首先,墨子与人对话随口比方,动辄用譬喻。▪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其次,墨子与人对话已开始具有辩论色彩。▪《公输》,通篇完整记述了墨子至楚巧妙制止公输盘造云梯攻打宋国的故事。对话精彩,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也颇曲折生动,在《墨子》中是比较独特的一篇。第二节《孟子》第二节《孟子》▪一、孟子及《孟子》▪二、《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三、《孟子》的描摹一、孟子及《孟子》▪孟子(前385?—前304?),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一书是由孟子与其门生共同述作、弟子笔录整理而成,成书于战国中期。体例虽仿《论语》,仍采用语录体,但全书首尾一贯,篇幅加长,有了一定著作意识。“仁政”和“性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离娄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梁惠王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二、《孟子》的对话论辩艺术▪“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孟子》文章不似《论语》简炼含蓄,也不以严谨见长,但锋利流畅,富于激情,具有明快奔放、滔滔雄辩的风格特点。首先,在于先声夺人,辞以气胜。▪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次,在于十分讲究论辩手段和技巧。▪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第三,极喜随口设喻,使所论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三、《孟子》的描摹▪首先是语气逼真,人物语言富于情感和个性。▪其次是描写生动,人物举止惟妙惟肖。第三节《庄子》第三节《庄子》▪一、庄周与《庄子》▪二、《庄子》的寓言艺术▪三、《庄子》的怪异浪漫一、庄周与《庄子》▪庄子,名周,宋之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活动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终其一生,除短暂做过漆园吏外,不曾再出仕为官。▪《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今见三十三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为晋郭象选注本。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为庄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阐发,文章写成于战国中期和后期。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有大致统一的写作风格。一、庄周与《庄子》▪《庄子》一书集中表述了庄周及庄子学派的哲学思想。▪庄学在精神、心理层面上齐万物,一死生,忘却大千世界种种差异和不平,获得心灵解脱和自由。▪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学崇尚“无为”。二、《庄子》的寓言艺术▪“寓言”是《庄子》全书有意使用的一种基本话语形式,即将抽象哲理寓于角色表述和形象描绘之中,几乎满篇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故事、场面、情节,“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因此而成为先秦诸子中最富形象性和艺术创造性的一部著作。涸辙之鲋“寄寓型”寓言,借他人之口直接阐述自己观点。▪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象征型”寓言,哲理蕴含在形象和具体事物之中,形象与意义构成完整比喻关系,从而具有象征意味。▪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故事型”寓言,即通过讲述故事隐喻哲理。比“象征型”寓言更富情节性,哲理也蕴含在描写之中,却不必与形象构成直接比喻关系。▪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达生》)三、《庄子》的怪异浪漫▪首先,《庄子》哲学物我合一,在以寓言表述哲理中也混同天人,于是常常运用丰富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生命,从而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埳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栎树语匠石”“髑髅语庄子”“罔两问景”“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三、《庄子》的怪异浪漫▪其次,思接千里、傲睨古今、俯瞰宇宙的《庄子》还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做极度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产生惊警动人的强烈效果。▪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一、荀子与《荀子》▪二、韩非与《韩非子》▪三、《赋篇》《成相篇》与《说林》《储说》一、荀子与《荀子》▪荀子(前325?—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儒家学派又一重要代表。他于孔子学说亦确有继承发展之处,但更有以儒学为主兼采各家的特点。荀子的思想▪政治上,荀子强调礼治,但已打破周礼世袭出身的等级贵贱;礼治需兼法治而行,尚贤使能与赏功罚过并施,“王道”“霸道”兼重。▪人性问题上,与孟子“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礼的作用即在于“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的论说文章也呈现为严谨、周到、细密的文风特点▪首先,主题明晰直露。▪其次,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论证,注意运用分析、综合等种种方法,尤其善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角度和正反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再次,文章结构谨严,语句整齐,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另外,使事用典多连用、形式,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并不展开叙述描写,从而给人以思维细密、形式整齐之感。二、韩非与《韩非子》▪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中部)人,为韩之诸公子,受学于荀子,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韩非子》今见五十五篇。建构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的法家学说体系,尤以具体论述治国驭臣之术及社会历史观为其内容的基本特色。范曾绘韩非子像韩非子的思想▪商鞅尚“法”,申不害尚“术”,慎到尚“势”,韩非融合三家遂成法学集成。▪韩非主张法术势应配合使用,“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此套法术学说的基础是社会进化历史观。圣人应该“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韩非子》的文章也犀利峻
本文标题: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9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