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主体性及其在男性发展中的价值探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体性及其在男性发展中的价值探究姓名:李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陈桂蓉20090501主体性及其在男性发展中的价值探究作者:李亮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温志宏性别艺术实验——从身份认同看李少红影视创作策略2005李少红身在“第五代”导演圈,其导演身份却一直比较模糊,她始终低调对应所谓导演“代号”称谓。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差异使她充分利用自我性别经验,并调动一切力量试图最确切地表达出自我想象。其作品关注个人体验挖掘,性别意识鲜明,女性视角突出,独具精神特质。本文以李少红为研究对象,以性别认同差异为切入点,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李少红本人及其作品。除去前言和结语,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导演自身成长经历出发,挖掘李少红创作的生活与思想背景,从她被丢失的少女时代看作品创作中的少年母题,探讨其女性视角丢失、复苏与深化的变迁过程。之后,对应李少红成长历程中的精神特质,对李少红创作进行简单分期:前期-模糊自我女性身份,特点为:隐性女性声音表达中充满男性群体的想象痕迹,并以此对男性群体身份进行越界认同;中期-启动个人化视角,特点为:开始叛逆而挣扎于稳定而纯粹的男性文本,拼命想从身体深处的男性气质和规则中彻底摆脱;近期-内省领悟,特点为:试图在叙事中寻找两性关系无意识的决定因素,试图用作品实现某种自传理想。同时,梳理不同分期之间的过渡以及相互关联,以达到从整体把握李少红创作的研究目的。第二部分,以定格镜头的方式,重点对李少红近期影视代表作《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进行文本分析,考察李少红镜头中的女性图象与中国当代女性影视创作之间的关联,阐释“女性形象”所包涵的性别认同意味。其中,选择“权力”与“感情”的对抗为解读《大明宫词》的视角,指出此文本的中心意义为:在权力中对男性话语的一种模仿导致了女性“他者”性,甚至性别受挫及中断;解读《橘子红了》则选择“生育”为中心词,从人物关系意象分析入手,叙述在中国传统伦理系统的特殊背景下,如何形成对待两性气质上种种差异显著的社会态度,以及在社会文化对“女性被流通”这一习俗的认可中,由于男性不育带给女性的道德困境。文本分析的结论为,李少红用自我想象形式支配历史描述,自我身份认同进程以及困境在其作品中得以深刻体现和延展,在其创作策略中体现出一种具有边际意味的女性气质,此之谓“性别艺术实验”。第三部分,从文本分析深入到关于女性的理论探索,重点从文化研究视角,对当代中国女性影视创作以及女性文化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和展望,关照女性失语症在影视媒介中的发生,以及女性在对文化语境进行颠覆和重建之间,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文章最后,简单论述分析了女性创作如何传达女性声音与性别认同差异,言语和视觉表达行为怎样对身份认同进行延长,以及女性文化价值。2.期刊论文刘红林无情·疏离·对抗——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两性关系-江苏社会科学2002,(4)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今天,女性对男性的隶属关系已经打破,可是,由于时代局限,新型的两性关系还不能完全建立起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夹缝中,女性“拜社会现代化之赐”,有了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呈现在社会现象上,便是女权运动的勃兴以及新女性主义的抬头。但是,仍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性群体却不甘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封建的、落伍的男性沙史主义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于是,两性之间有史以来的战争不得不扩大化并呈现出新的样貌,反映在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一言以蔽之,就是两性关系的无情、疏离与对抗。3.学位论文刘姝一个女性问题的思考者——艾丽斯·默多克女性主义思想研究2007历来国内外对默多克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中道德哲学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分析,少有涉及其对女性的思考。这主要是因为默多克本人对女权运动保持低调,其小说的题材内容上也与同时期女性主义作家大不相同。她偏爱男性人称的叙事视角,被认为善于刻画男性形象和反映男性心理,主题上多探讨艺术、道德、善恶、宗教等问题。但笔者认为,就此认定默多克毫无女性主义思想、是一个“女作家”而非“女性主义”作家(awriterhappeningtobeawomanratherthanawomanwriter)过于武断,对默多克的思想理解也不够全面。实际上,作为一个旨在反映“人类普遍生存状况”的人文主义思想者,默多克在她的小说世界中同样塑造了大量类型丰富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她所熟悉的现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女性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女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意在通过对其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挖掘默多克对于女性问题的态度和思考,以求对全面理解默多克的小说创作和思想有所助益。正文第一章通过分析默多克的男性形象和男性叙述视角的使用透视她对于男权社会的批判。男性形象占据舞台中心和男性叙述的使用——这两点一直是学术界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默多克作品的主要障碍。笔者要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证明这两点并不能说明默多克对男性的偏爱,相反,在其背后隐藏着默多克作为一个女性对于男权社会的不满和批判。首先,默多克的男性形象是负面的,是与她道德哲学理念一直追求的“善”相对立的。她的典型男性群体往往表现出病态的人格和世界观,他们性格怪异,极端自我,惧怕真实,丧失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他们在真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生活在幻想和自我欺骗之中,注定了失败者的结局。这样的形象塑造实际上反映了默多克对于男性能力的怀疑和失望。其次,默多克的男性叙述可以被解读为一种颠覆性的女性写作方式。这种叙述视角虽然主观上是为了实现作家“无我”的艺术主张,但也反映了她作为女性作家对男性话语权控制的置疑。默多克模仿了男权话语的自我优越感,女性在他们的叙述中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扭曲;同时又揭示了这种叙述的不可靠性,由此引发人们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思考。第二章讨论默多克对于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反映。她所描述的现代西方社会仍然是一个男性价值标注占统治地位的男权社会,女性还并未得到完全的解放,而是遭受多重束缚和苦难、不得自由。默多克的小说集中在三个方面来反映现代西方中产阶级女性的苦难,即女性在家庭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在社会上的不平等机会和男权价值导向的传统性别意识对女性的长久束缚。本章第一节分析在家庭内部男性之于女性的不公正待遇:作为男权社会权威的占有者,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存在普遍的厌女思想;婚姻生活中对女性施加暴力;视女性为自身的附属品而无真正的理解和关注。第二节分析女性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障碍,即社会不能给予她们平等的就业机会,从而她们被困于家庭而只能扮演“家中天使”的角色,问题在于,这种角色所做出的价值并不被男性肯定和认可。第三节分析女性自身的由于男权价值观的长久影响而形成的精神上的束缚。她们深受传统性别观的影响和限制,在心理上不自觉的表现出对男性依赖和顺从的取向,这种束缚使得她们不能正确分析自我悲剧的真正原因。默多克对笔下的女性人物多充满同情,通过对她们命运的安排,深刻反映了女性的社会问题。正文第三章分析默多克对于女性问题如何解决、女性自我解救的出路这个问题所作的探讨。首先,默多克反对两性之间权力的不平衡,体现在:一方面她批判传统观念束缚下女性对男性完全依赖、自甘弱者的姿态,默多克认为这只能导致女性自我的完全丧失,是千百年来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她对极度张扬女性权力的做法也持怀疑态度:她认为这是对男性的报复,会导致新的男女二元对立和两性之间权力的不平等,因此她笔下的“女权分子”往往得不到解脱和个人幸福。本章第一节联系具体文本中的典型形象分析默多克对这两种女性对待男性方式所持的反对态度。第二节讨论默多克就妇女解放问题的观点。她主张的是一种温和的策略,即强调教育在妇女解放中的地位,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女性完善、发展自我,从而达到提升女性社会地位、寻求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和话语权的目的。第三节分析默多克的双性同体思想。默多克认为男女两性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别,在其写作中追求双性同体的写作状态。这是她“温和”的女性解放策略和对女权运动模糊态度的一个深层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她理想的两性关系。可以看出,默多克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基于对社会现实最敏锐的观察,同时又是融入了深远的哲理思考的。同很多激进的女权作家相比,默多克更像是一个女性问题的“思考者”而非“女权主义战士”。一方面,她注意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社会女权运动低谷时期广大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在家庭生活、社会价值实现和精神方面的不自由状态,并在小说中给予一定的反映。另一方面,在探讨女性出路问题上,默多克不提倡极端的政治话语权的争夺,不赞成一方压倒另一方的绝对权威的建构,这与她追求人性终极的善、抵制对权力的迷恋和强调他者意识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默多克追求的是男女两性差异的消解和男女二元对立的最终消失。在女权理论尚未充分发展的时代,她的这一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是值得当下广大女权运动者们思考的。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9a549f9e-e5cf-454a-b955-9dd0004eaa96下载时间:2010年8月12日
本文标题:主体性及其在男性发展中的价值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