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回顾课文,完成下表人物项羽刘邦形势宴前(两告两定)宴中(三起三落)宴后兵四十万,在鸿门兵十万,在霸上曹无伤告密——怒范增浇油——定(主动)项伯夜告——惧收买项伯——定(被动)范增举玦——一起项庄舞剑——二起樊哙闯帐——三起项伯翼蔽——一落樊哙受赐——二落沛公逃席——三落项羽受璧范增毁璧(被动)张良入谢刘邦诛曹(主动)刚愎自用,自矜功伐怯而勇,智而诈;知人善任,善纳忠言;能屈能伸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话说项羽鸿门宴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又为人不忍的性格。自秦军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就听命于他。入关后,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便立即决定攻击;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的时候,就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他未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愿弄小谋在席间杀人,加上刘邦很给他面子,使他有了妇人之仁。这种不忍之心,还使他对樊哙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樊哙陈词,虽有指责,但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故意迎合他自矜功伐的心理。自矜功伐又为人不忍,项羽一时成功,最终不免于失败。话说刘邦刘邦的形象很生动传神。赴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息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他立诛曹无伤。这些,能看出他的决断。刘邦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有大功,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宴会上他居于下座,安之若素,逃席未辞,却故意作态说于礼不合。这些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归罪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是惹眼。片断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片断二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就在这个时候,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他做了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汉王说:“我和项羽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曾说‘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项王大怒,要杀太公。项伯说:“天下事还不知道怎么样,再说要夺天下的人是不顾及家的,即使杀了他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只会增加祸患罢了。”项王听从了项伯的话。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沽名钓誉,致轻敌败亡。知人善用,能言善变,狡诈伪饰,见机能断。老谋桀骜的范增,干练透辟的张良,甘被人用的项伯,豪壮孔武的樊哙。项羽群像刘邦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我们来看一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阅读下面两首诗,你更赞成谁的观点?鸿门(唐)胡曾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鹰扬:象鹰展翅腾飞那样奋起,形容大展雄才。项羽〔清〕郑燮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咸阳。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的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英雄末路。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独特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抗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结束语《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千古一将•西楚霸王立足生命之中,你一生筹谋劳心,算不辜负上天许予西楚霸王的名位。江山依旧,大浪东去,浪淘尽几多风流。楚汉之争的烟雨风云早已随风而飘过,你西楚霸王,却成为一座丰碑重石落在世人的心口。走进历史辉煌的扉页,永不磨灭......是你,一声长吼沸扬了酝酿已久的哀怨叹息,扛天下苍生凄楚的目光,“霎时风响来天地,顷刻雷鸣遍宇中”千里征战,万丈豪情。巨鹿之战前期驰掣,指挥若定,刀光剑影,血光冲天中你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那是一种何等凄凉的悲壮!君是英雄君哀勇!沙场将军令,战鼓震天沸血,铁骑怒剑,气盖当世;君是英雄君大度!君大度,拖住了君的脚步,鸿门宴后,刘邦得意的狞笑,垓下楚音,凄然英雄挽歌,红颜虞姬,玲珑明眸留下血泪,与君隔世望。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堪称英雄者又有几许人?金戈铁马酬壮志,英雄一夜尽白头。垓下之围,刘邦十面埋伏杀尽楚军百万,楚歌四起。你敦厚的一代霸王在故人的谗言中败下阵来,六将相逼浩浩,乌江烟波渺渺。没有厮戮呐喊,没有万马千军,没有硝烟弥漫。你持剑长啸,眼眶泛起潮湿的泪光,是否你想倾泻戎马一生的悲凉?是否你在感慨历史的不公?是否你想起凄弱的江东父老?一身浩然正气不可丢,一副铮铮铁骨不可弃,“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你何曾畏惧人言?这样的霸王,便该有万里山河相随,千军万马陪侍。旌旗招展,号角声猎猎。拨马回望,残阳似血,金龙腾空,而你傲然屹立。这江山是你的,这天下也应是你的......力拔山河,骁勇无双,气宇贯虹,咏八千子弟挥军巨鹿,沉舟破釜,啸踏敌从,虎戟盘龙,乌金袍甲。天纵豪情万丈中,鸿门宴,一失千古恨,留憾无穷。无颜愧对江东,叹骓马虞姬生死同,望乌江滚滚,寒风猎猎,楚歌四面,鼓角隆隆,对酒斜阳尘缘剑了。热血凌云染碧空,嘲天笑,看江天沧海,来世称雄。乌江无语
本文标题:鸿门宴总结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3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