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生价值观教育第一节人的本质目标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科学把握人的本质,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正确对待人生境遇,确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地认识人生价值的概念、实质及构成,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更好地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重点难点:·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批判错误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人生价值的实质及贡献、索取与效益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选课对象:全校本专科学生学时:4学时第一节人的本质一、人性1.人的概念人是能够思维、有感情、有理性、有智慧的一种社会化了的高级动物。人是它的特点是:能完全直立行走,能用双手劳动,会制造工具,具有复杂的有音节的语言,有发达的大脑,有思维的能力,有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本领。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2.人性人性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全部属性,是人的属性的全部表征。人的属性表现在多方面,包括: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人的历史性与阶级性;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等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就开始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一直持续到近代。其间有过几次较为激烈的论争,如战国时期的善恶之争,宋、明时期的理欲之辩等。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质理论1.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指人的全部属性中最根本的、最能够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是人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人的共同属性人的共同属性,也可称作人的自然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的理性、意志、自我意识、语言、文化、劳动、能动性、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等都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共同属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1)人的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本质的社会性(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3)人的自然属性也要受到社会性的制约,并注入了社会性的内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包围之中,社会关系的状况,决定了这个人的本质特征。而人的本质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这社会关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般地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它制约着其他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关系之间不是简单的数量的相加,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因此考一个人的本质要全面、辩证地来把握。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必然要随之而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永恒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变化。3.“人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及危害自私指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需要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人性自私论”的错误首先,错误地把人的正当个人需求当成人的自私本性,混淆了人的正当个人利益与自私自利的界限。其次,把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属性,混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第三,自私观念也非永恒具有,它具有历史发展性“人性自私论”的危害第一,人本质自私论为自私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心理支撑。第二,人本质自私论为私心滋长和自私行为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人的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个人与“人”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个人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社会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对于社会具有依赖性,另一方面个人对于社会又具有积极能动作用。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人类的一员,是具有特殊的利益、需要和个性的社会的一分子。社会是互相联系的有组织的个人集合体。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第一,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生产。第二,个人的生活依赖于社会规范。第三,个人的发展也依赖于社会进步。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第一,个人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二,个人通过参加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第三,个人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和精神生活,促进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有机体中,个人和社会是辨证统一的。首先,个人与社会具有相互区别的各自特点。其次,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统一关系。第二节人生观一、人生观1.人生即人的生活过程。人生,包括人的生命体和人的生活两个方面。人的生命体——生活的载体。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体存在的方式。重要的不但是活着,而且是怎样活着。2.人生观的概念所谓人生观,就是生活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的人们,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经验,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和等重大问题所形成的根本看法、信念和态度。简言之,人生观即人们对人生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基本问题作为支柱。二、人生目的1.人生目的的含义人生目的是指人们在人生实践中逐步确定的,并终身奋斗追求的结果或境界。“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道路和方向;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2.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享乐主义其实质就是把享乐作为生活目的来追求。拜金主义又称作“金钱拜物教”,是人们对金钱迷恋所形成的的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意识。权力至上论所谓“权力”一般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一定范围内的支配权力,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公共职责。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人生观把“方便”和“有用”作为待人处事的信条和原则,以“有用即真理”为核心。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以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作为人生向导,以追求绝对自由作为人生目的;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孤注一掷、盲目冒险作为人生态度。悲观主义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享乐主义人生观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目的层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在人生目的的追求上表现出不同的觉悟层次,即自私自利,合理利己、客观为他人,先公后私,以及大公无私等四个层次。三、人生态度的取舍1.人生态度的涵义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是形成人生态度的物质根源和阶级基础。2.人生态度的类型按内容分政治态度;思想态度;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中国传统分类这种观点认为,人生态度有入世、出世、避世三种样式。哲学流派分类包括享乐主义人生态度、禁欲主义人生态度、实用主义人生态度、虚无主义人生态度、功利主义人生态度以及意志主义人生态度等等。生存基调分类这种观点认为,人生的态度作为生存的基调,有消极悲观和积极进取两类人生态度。这种分类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的普遍性。3.正确应对挫折挫折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所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和因无法克服这种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人人生挫折的起因引起挫折的因素有内外两方面:环境起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个人起因,即主体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据此可以把挫折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挫折、社会挫折和自我挫折。正确应对挫折当个人的主观需要不能满足,而其对挫折的容忍力又很小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挫折产生种种对抗的行为。对抗行为有理智的对抗和非理智的对抗两大类型。理智的对抗行为:(1)改变策略,再做尝试。(2)“合理化”的自我开解。非理智的对抗行为:(1)消极对抗。(2)发泄不满情绪。新世纪新阶段青年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1)首先要务实。(2)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3)正确对待苦与乐(4)正确对待荣与辱(5)要乐观自信,矢志不移。第三节人生价值观一、人生价值1.价值价值是指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3.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及自身的有用性。人生实践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人生实践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就是由这两个方面构成的。人生价值的实质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4.人生价值的特征人生价值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等特点。5.人生价值的形态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人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意义,即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任何人生价值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是指人生活动在物质方面的有用性。人生的精神价值是指人们的精神性劳动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精神需要的有用性。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统一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人生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人生的内在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之前所具有的潜在创造力或劳动能力。人生的外在价值,是指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内在价值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准备状态,而人生的外在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状态。人生的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现有价值是人生现实存在的价值,是已经实现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已经得到认可的人生价值。应有价值是人生价值理想和目标所要求的应该具有的价值,是人对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理想设计,是应该有但还没有变成现实的人生价值。6.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二、人生价值的评价1.含义人生价值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个人心理活动、群体意识倾向和社会舆论,对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进行衡量、分析和判断的过程。2.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唯一客观标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否有利3.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第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第二,坚持尽责与贡献的统一。第三,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三、人生价值的实现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条件客观条件第一,社会经济条件。第二,社会政治条件。第三,社会文化条件。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第一,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第二,科学认定人生社会责任。2.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充分发挥劳动创造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典型案例:案例1:北大方正的创立者王选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是“我+我们=完整的我”。这仅是对他事业成功的一个总结,也是他悟出的人生座右铭。请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对此进行分析。案例2:一位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让我烦恼。例如,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同学之间的误会,某些老师的偏心眼,父母的不理解等事接连不断地出现,让我好烦恼。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这个人特别的倒霉,一次又一次地要接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有时候,我感到活着真是太累了。”试分析这位学生的问题,并指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案例3:张华是第四军医大学七九级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他说:“一个人为着一个伟大理想而活着、战斗着,他就会成为一个崇高的人,就会从庸人的鼠目寸光中,从苟且偷安和贪生怕死中解放出来。”1982年,他为救一位落入粪池的69岁老农而献身。张华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在第四军医大学以及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第四军医大学迅速掀起了学习张华的热潮,并使这项活动持续至今。张华所在的二大队改成了“张华大队”。十多年来,张华大队拥有三个百分之百:英语四级通过率百分之百;服从分配,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百分之百;毕业生成才率百分之百。张华的生命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延续。在学习张华的活动中,有位大学生投书报刊,提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的疑问。他认为:“一个风华正茂
本文标题:人生价值观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