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沟通艺术与高效课堂黄爱华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cnhah@126.com•教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画龙点睛,妙趣横生;•师生——谈古论今,纵横东西,左右逢源,上下贯通;•教学——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流连忘返,欲罢不能。这是多么迷人的境界!案例:黄爱华黄华华(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黄爱华•粤北讲课,主人拿出茅台酒接风。•问:你们这里都用茅台酒招待客人?•主人说:哪有,•我们一年只喝两次茅台,•上次是黄华华来的时候,•这次是黄爱华来的时候…”微博)一次有效的沟通!启示:•满足听者的心理需求•让人喜欢的话最中听沟通——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是一门艺术1.用赞美的方式开始2.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洞察别人心理3.试着从别人的观点来看问题4.如果想改变别人的想法,就要激发他动机5.永远尊重别人,使对方获得自重感6.送人一顶高帽子7.让你到处受欢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国中医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专业技术85%——沟通技巧高效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词:(从沟通的角度)一、设计教学的原则:换位思考二、展开教学的前提:建立关系三、扎实教学的核心:深度对话四、推进教学的动力:赏识激励一、设计教学的原则:换位思考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恕之道”提倡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道德准则和思维模式。“忠恕之道”↓“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了解他的感觉及其内在世界。•——“感觉进去”,好像是穿着别人的鞋子站一会儿,去体会他人的感觉。案例:孩子不愿意逛商店孩子的妈妈:女儿很聪明、活泼,但最不爱逛商店,每次带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死活不愿意进去。这位母亲十分不能理解:商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不愿意逛商店呢?•一次,女儿鞋带开了,她蹲下来,给女儿系好鞋带。•当蹲下来和孩子蹲成一样高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一片腿的“森林”。•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本看不到商品,看到的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人的两条腿。有一种压抑感和单调的感觉。•她终于理解孩子不愿意的原因。启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和孩子一样的高度•你才可能了解孩子•你就一定有新发现教育——静待花开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中国达人秀》(周立波主持)策略:使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举例:(TheRonClarkStory–TheTriumph)美国老师说唱美国总统——选自电影《热血教师》二、展开教学的前提:建立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策略:赋予角色,建立教与学的关系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案例:举例:三年级《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策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案例:六年级《认识百分数》糖:8克3克6克1号杯2号杯3号杯糖水:50克20克25克1号杯2号杯3号杯糖:8克3克6克糖水:50克20克25克1号杯2号杯3号杯含糖率含糖率含糖率16%15%24%1号杯2号杯3号杯案例:(1)五年级《相遇问题》(小明的作业本被小红带队家了,怎么办?)(2)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足球比赛为什么要下底传中?)案例:(3)四年级《认识垂直》(互相成为朋友)三、扎实教学的核心:深度对话“心太软”(教学版)•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明知道学生他在怨你,•你任劳任怨地分析这课文,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文,•可知道学生心里太多勉强。可学生无法给你满分。•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多余的牺牲,你不觉心痛,•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讲解总是简单,学会太难,奥,算了吧,就这样改变吧,•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铃响了,你还不想停,傻傻等待,他会学会依赖,•你还要讲几分钟吗?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值得深入思考的几句歌词:•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明知道学生他在怨你。•傻傻等待,他会学会依赖,•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在30分钟内你提出了多少问题?教师们的估计:15个问题录像研究统计:50.6个问题在30分钟内学生们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教师们的估计:10个问题1.8个问题录像研究统计:现状:1.课堂上,教师会提很多的问题;3.大部分问题是有关事实、回忆或者知识的,处在比较低的认知水平上。2.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等待时间不足一秒;•成串的“连问”•简单的“碎问”•随意的“追问”课堂教学“四部曲”—1.“赶鸭子”(都赶到教室里去)2.“填鸭子”(塞给他们很多东西)3.(到了期终就是)“考鸭子”4.(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数学课堂提问——处理好内容的量与质的关系•与其“广而浅”•不如“少而深”教学主张一:教师的高尚不在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空。教学主张二: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六年级——圆的认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1)不会掉下去;(2)方便运输;(3)美观;(4)受力均匀;(5)节省材料。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会掉下去呢?◆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odr课堂“小先生”常说的四句话:1.请大家听我说——;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教学主张三:一个有张力的数学课堂必然最大程度的接近孩子真实思维,使其得以展示和完善。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爬黑板”(数学)大胆讲出自己学习所得学生讲课1(物理)教师简要的点评正确认识和理解儿童少年的发展潜能,对于我们的教育十分重要。大问题教学:•一个新的课堂范式•或许是班级授课制之下数学课堂的一次颠覆大问题呈现“板块式”结构:•教学呈现“话题”的形式。•教学活动•不是表现为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为师生的“对话”。•深度对话——课堂扎实而流畅•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四、推进教学的动力:赏识激励•信念: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是能够学好的!•“YouCannotRunDownYourStudents”(不要贬低学生)案例:(FacingtheGiants)布洛克和教练的故事关注我们——网上检索:黄爱华新浪博客大问题教学群(QQ)•群号:231469778•申请加入时写明:城市学校姓名谢谢大家!案例:童童吃冰淇淋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启示:“哄孩子”也要专业化1.把握对话时机2.用话题引导思维3.适时评价孩子的表现案例:“哦哈呦”弹钢琴•《中国达人秀》(周立波主持)启示:对话话题的选择:1.能接受2.感兴趣3.能够适度展开案例:想当然的张老师六年级(2)班张老师刘佳林同学张老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先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同心圆。开始!”启发:“张老师让大家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后再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同心圆呀?”刘:“什么是同心圆?”•听到他的问题,我立即意识到,班上有学生对画“同心圆”有困难。•全班有9位学生画了第一个圆后不知如何继续画下去。•我再一转头找老师,多想老师发现这个现象,并给予指导呀!•然而,张老师正低着头慢慢地整理着已经放得很整齐的教具。•被我帮助的这些学生还没有画完,就听老师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张:“同学们画得很好!”(不知道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张:“这个半径是6厘米的大圆面积比半径是2厘米的小圆面积大多少,你们能指出来吗?”•这个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要求集体回答的,只听全班学生齐答——“能!”•这个响亮声音快结束的时候,我注意到身边的这位刘佳林嘴巴也动了一下,说的是什么,实在是听不见,但我认为没有表达“不能”的意思。•显然,这位并不一定“能”的刘同学在全班集体回答的过程中混了过去。•课堂上学困生是喜欢齐答的。(好混,好过关!)•其实,老师更喜欢,这么响亮而整齐的回答,足以说明全班学生都“能!”所以,接下来,老师理所当然地说——•“那好!请大家把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大的部分画上阴影。开始!”•张老师的学生的确都在埋头做事了,但学生都能理解老师的要求吗?能准确地画出来吗?•我又一次走近学生。三分钟过去了,还有5位同学没有画完,包括刘佳林在内的6位学生把阴影涂在小圆内。•要是能慢一点,•不要一个“能”子带过,•演示、辨别、交流、比较,•也许这时就不会出现这11位同学的问题•接下来,便是学生的计算过程,我担心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能否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一个是能否正确地算出得数。•刘佳林同学先算出了小圆的面积,用3.14乘2的平方。对于2的平方,无论学生对一个数的平方有怎样的认识,学生都会当成4,于是刘顺利地算出了12.56平方厘米。•接下来怎么办?刘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和刘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我:再算出大圆面积呀!刘:什么大圆呀?我:外面这个圆的面积,也就是3.14乘6的平方。刘:哦!(写出算式)我:(刘能算对吗?看看计算的过程再说)刘:(在算式下面写上“=3.14×12”)我:6的平方怎么写成12呢?刘:6乘2不是等于12吗?我:6的平方是6和6相乘,是36呀!•我立即想到,班上其他同学可能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令人吃惊的是——•全班竟然有13位同学把6的平方想成12。•张老师在哪?她看到了吗?要是能发现,这个时候集体解决是最佳时机!•然而,这位张老师正看着几位顺利写出算式并认真计算的学生,满意地点着头。•还不停地说着:“嗯!不错!不错!”•我:(在我的提醒下,刘正确地算出了得数。我想总不能每一个步骤都是我告诉他吧,于是就问到)我们算出了两个圆的面积,接下来怎么办?•刘:“还要怎么办呀?(左看看,右看看)乘起来咯!”•张老师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并在黑板上板书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S环=π×(R²-r²)•学生用公式计算时,全班学生竟然有16位同学:把6的平方减2的平方算成4的平方。•老师仍然无动于衷。大问题教学的特征:生命化数学课堂:1.突破线性课堂的束缚,形成“反思性教学场”2.孩子的生命状态是自由、灵动、真实的大问题教学是非线性课堂:•环节设计不按比例、不呈直线顺序的关系;•行进过程会有不规则的运动和存在可能的思维突变;•始终对于孩子思维现实的尊重,而不是强制的灌输某个文本概念。大问题教学的关键词:生命自由思考独立主动表达即时分享大问题教学的核心变革:表面上看改变课堂生态内在追求改变生命状态真实:课堂——快节奏的课堂提问,严重压缩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停留在对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为了“牵引”而“问”。学生——忙于应答,被动参与,少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分享。线性课堂——在传统线性课堂里面,生命的个体体验常常被忽视,倒不是因为教师个人的素养问题,而是类似的课堂范式已经没有空间会给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生命可以自由的想象或者表达。三、互动教学的基础:独立学习我们必须明白——•训练有素的学科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专门领域里,许多程序化的知识已经过多年地运用,达到了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自动执行”的水平,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却是陌生的。•对教师而言属于常识级别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我们的真实——学生在课堂上,为了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顺从地听话地配合着、应答着……•我们的教学迷恋集体作业的方式:•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后,老师经常会很快就请学生起来作答,这几个学生把问题解决了,似乎就相信全班学生都会了。•老师们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它既能活跃课堂又便于控制教学节奏和进程。“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苏霍姆林斯基•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仍不得而知,我们有理由为他们感到不安。•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建议是:要
本文标题:沟通艺术与高效课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7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