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目录•一、明治维新和戊戌维新的相似点•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三、与明治维新比较,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四、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启示一、明治维新和戊戌维新的相似点•1.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一、明治维新和戊戌维新的相似点•2.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3.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一、明治维新和戊戌维新的相似点•4.列强态度相似: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帮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5.政策措施相似: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1.时代背景、领导者、参加者的不同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2.群众基础不同明治维新戊戌维新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3.内容不同明治维新戊戌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亲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它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最终归于失败。三、与明治维新比较,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1.思想启蒙运动觉悟程度上的差异,是导致明治维新和戊戌维新结果不同的首要原因。中国:当外国侵略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惊醒了一些仁人志士,但是这仅仅发生在少数知识分子身上,掌权的统治者依旧故我。戊戌变法之前,思想启蒙运动还未真正开始,使得戊戌变法没有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必要的准备条件。日本:领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早在西方列强叩关之前就已经悄悄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活动。掀起的一系列思想启蒙运动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与明治维新比较,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2.社会状况的不同是导致变革成功与失败的直接原因日本: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封建统治的特征是“幕藩体制”。日本社会内部在政治上,已经存在多股程度不同的与中央幕府政权的离心势力。这种离心势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中国:中国戊戌变法以前,商品生产以及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还不够充分。洋务运动后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也极不平衡,且势单力薄、分散而孤立,没有形成一支可与封建统治阶级相抗衡的势力,所以维新派无法像日本那样强大的代表新兴阶级利益的地方势力作为后盾,维新派从未真正的独立掌握过政权,更没有武装力量所在,这便是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维新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所在。三、与明治维新比较,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3.变法和维新失败与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阶级领导力量强弱的不同日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维新领导骨干这些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向往社会改革,同时对藩内政治有较多的发言权,并比较充实的掌握了藩内实权,充实了政治才干。中国: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大都缺乏政治时间锻炼,整个维新派没有同任何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地方建立起如明治维新和强藩之间建立那样密切的一体关系。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夹缝中产生的,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不可能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也不可能充分的发动群众,这就决定戊戌变法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三、与明治维新比较,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4.变革过程中遭遇的国际环境与形势的不同,也是成功与失败不同结果的重要因素。日本:此时世界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后期阶段,列强正陷入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之中,无暇顾及日本,日本乘此机会取得了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此时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时期,即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展开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激烈争夺。这使得中国自身的发展处于重重困难之中。列强处于瓜分中国的目的,他们不允许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更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戊戌维新要取得胜利是相当困难的。•(1)敌强我弱。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比如,在理论指导上,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进行变法维新,这虽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2)抱有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启示•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行不通。•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的权力资源•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必须跟上。THEEND
本文标题: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9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