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疆调查总队参赛队员:张敬东、杨磊、秦子啸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与走向研究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区域间发展差异问题日趋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上,还明显的表现在区域内部差异上。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在研究方法上,利用描述区域发展差异变化的三种主要测度方法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角度,选取、计算9个指标,选择因子分析法,将多个变量(指标)综合为保持原指标大量信息的少数几个主要因子,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利用公共因子再现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主因子的意义,揭示被研究事物结构上的数量特征。本文根据本次大赛所强调的“集中考虑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展差距”这一要求,用2000、2006两年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截面数据,进行综合打分评价,从其总体经济发展的位次变化的角度上,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阐述。最后,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预测分析。在以上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几项重要结论,同时,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成因趋势预测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我国地区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加快、活力加强、趋于协调的良好态势。但受自然、历史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上,还明显的表现在区域内部差异上。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省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作为重要量度指标,计算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同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0年和2006年各省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位次的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与走向进行分析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区域差异性现状的研究和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两个方面。Tsui(1991)对1952—1985年中国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省际差异指标进行了估算,发现在改革前,尽管存在着强有力的财政转移机制,但地区间发展差距并未缩小。Tsui(1993)利用县一级数据,把地区差距分解为省内差异、省际差异、农村内部差异、城市内部差异和城乡差距,并得出城乡差距对地区间产值差异的影响十分显著的结论。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差异性现状的研究见表1表1中国地区经济差异性的已有研究成果研究者数据观察值时间研究方法主要结论杨开忠(1994)人均国民收入省区、1952-1990变差系数省区经济差异呈先减后增的2年均增长速度三大地区“U”型趋势,拐点在1978年出现。魏后凯(1997)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居民人均收入三大地区1952-1995β收敛系数法地区差异1952-1965年缩小,1965-1978年扩大,1978-1995年再次缩小。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人均GDP、人均收入和基尼系数省1978-1995Theil系数第二产业和东中西地区间的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最大,地区间收入差异仍是影响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蔡昉、都阳(2000)人均GDP三大地区1978-1998Theil系数地区间的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最大。章奇(2001)GDP省1978-1996Granger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林毅夫、刘培林(2003)GDP、TCI指数省1978-1999计量模型中部省份劳均GDP增长率显著低于东部省区市;而西部省区又低于中部省份。贺灿飞、梁进社(2004)人均GDP省、三大地区1952-2002Theil系数省际差异自1978年以来呈U型变化态势,东部沿海和西部省区内的差异较大,而中部省区内差异较小。杨明洪、孙继琼(2006)人均GDP七大经济区1978-2003Theil指数地带之间的差异仍是中国地区差异最为突出的问题。石磊、高帆(2006)人均GDP省1978-2004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地区经济差异呈倒“U”型变化,拐点出现在1990年。何艳、安增科(2007)人口和GDP省、三大地区1980-2004Theil指数地区经济差异是投资数量与效率的地区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表1知,国内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性时以三大地区和省区做为观察值,只有部分学者采用的七大经济区的方法。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和西部,以东、中和西部为观察值研究区域经济的差异性问题是可行的。在研究结论上,魏后凯(1992)和杨开忠(1994)分别计算了1952-1990年主要年份的全国和三大地区间人均GDP的加权变异系数,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各省区之间的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大体呈倒U型,即1978年以前地区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其3后逐渐缩小,而三大地区间收入加权变异系数呈S型变化。许多研究也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区经济差异又呈扩大趋势(Jian等,1996;Ying,1999;Demurger等,2002;FujitaandHu,2002;Herrmann-Pillath等,2002,LuandWang,2002)。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学者采用Theil指数法,用该方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已经达成共识。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原因的研究方面,杨开忠(1994)认为制度和投资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两大原因。一方面,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区域差异变化与管理体制有关,在分权时差异扩大,在集权时差异缩小;另一方面,他用投资效果系数和投资指数,实证了投资规模大小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Lee(1994)以及Dayal-Gulati&Husain(2000)也强调了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量导致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但何艳和安增科(2007)提出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与投资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到90年代后期则出现背离,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力资本等带来的投资效率提高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区经济差距是投资数量与效率的地区差距综合作用的结果。林毅夫、蔡昉和李周(1998)则从利用市场和发展机会方面,提出市场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贺灿飞、梁进社,2004)。Young(2000)认为地区性保护政策是地区差距拉大的关键,因为地区性的市场保护会使本地企业的资源配置状况偏离本地的比较优势。章奇(2001)通过计量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国有化程度、转移支付、财政分权、发展战略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石磊和高帆(2006)认为工业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服务业的兴起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步性(贺灿飞、梁进社,2004),是4引致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关键性因素。以上学者分别运用变差系数、β收敛系数法、Theil系数和计量模型检验等方法实证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性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投资规模、人力资本、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差异是引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是在我国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研究的观察值以省区和三大地区为主。二、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测度当前区域发展差异变化测度研究主要有三种度量方法,即计算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由于基尼系数偏重于众数收入阶层,泰尔指数偏重于低收入阶层,变异系数对所有阶层一视同仁。因此,可以用这三个指数做为收入分配(或不平等)测度的基准。如果三者的判断结果一致,则结论基本是肯定的;如果三者的判断不一致,则需要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对不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衡量可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进行对比研究。总之,只用一个指数测度收入不平等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类型很多,可分为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绝对差距指标和相对差距指标等。本文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地区差距的情况。采用的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一基本指标,虽然它也有其局限,如不能准确反映各地区之间生活水准的不同。但相对而言,它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可比较性,能综合反映一定区域发展的水平。(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距的基尼系数测量基尼系数又称“基尼稠密系数”或“基尼集中率”,它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均分配线(45°对角线)所夹的面积同绝对平均分配线与绝5对非平均分配线所包围的面积(45°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的比率。由于基尼系数是以对角线这条绝对公平线作为对比标准的,因而通常意义上的基尼系数又称为绝对基尼系数。1.测量方法基尼系数是经济学界常用的一个概念,其在刻画状态分布不均等方面的优良性质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论证。魏后凯给出了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如下:121,niinGINIixnn=+=−∑1/niiiixyy==∑其中,ix是各地区人均GDP占总GDP的份额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iy为各地区的人均GDP,n是地区的数量。魏后凯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是以次区域为基本单元,通过计算各次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做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尼系数。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距的变动趋势本文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到我国东中西部及其之间发展差距的基尼系数,见表2。表21987-2007年中国东中西内部及其之间发展差距的基尼系数东部内部GINI中部内部GINI西部内部GINI东西之间GINI东中之间GINI中西之间GINI东中西之间GINI19870.2680.1220.1190.2190.1810.0450.21919880.2490.120.1220.2140.1840.0360.21419890.2360.1180.1130.2090.1820.0330.2119900.2380.120.1130.2030.1780.0290.20319910.2350.130.1210.2070.1910.0190.2119920.270.1250.1390.2120.20.0150.21619930.2080.1190.1510.2320.210.0270.23819940.1910.1220.1550.2380.2140.030.24519950.190.1080.1430.2430.2120.040.24919960.1890.1750.1280.2450.2070.0480.2519970.1950.1050.1260.250.210.050.25519980.2010.1020.1120.2520.2150.0460.258619990.2070.0980.1150.2550.2220.0420.26320000.2120.1040.1210.2580.2220.0470.26620010.2160.0990.1190.2580.2230.0460.26720020.2190.0960.1210.260.2260.0440.26920030.2160.0970.1310.260.2270.0430.2720040.2190.0890.1320.2580.2240.0450.26720050.2050.090.1410.2570.2210.0460.26520060.1960.0890.1460.2530.2210.0410.26120070.1880.0870.1480.2470.2140.0420.253图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基尼系数走势图GINI0.150.170.190.210.230.250.270.291987年1990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2年2005年从以上计算分析可以看出:①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地区存在发展差距,其中,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最大从表2基尼系数可看出: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地区存在发展差距,尤其7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最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基尼系数)2007年达到0.253。这种发展差距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表现尤为突出。②东中西部之间地区发展差距在2002年前后达到峰值,以后逐年差距
本文标题: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与走向研究(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 张敬东、杨磊、秦子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1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