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亲测已过-社科院院考最新2018国际经济学-题库答案
国际经济学一.简述题1.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福利影响P100关税是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海关法和海关税法,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赋。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征收关税将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应。它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包括一系列效应:价格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税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对大国来说)、净福利效应等。1,小国情况:讨论:价格效应:自由贸易时,世界价格(均衡时的国内价格)为Pw,征税t后,国内价格上升为Pt。国内价格调整不对世界价格造成影响。生产效应: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效应: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贸易效应:进口减少Q1Q3+Q4Q2;税收效应:关税收入为c;净福利效应:a-(a+b+c+d)+c=-(b+d)0,福利下降。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2,大国情况:价格效应:征收关税会降低世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贸易条件效应:征税前Q3Q4的进口价格为EFQ3Q4,征税后为HIQ3Q4,征税国贸易条件改善,收益e;净福利效应:a-(a+b+c+d)+(c+e)=e-(b+d)。净效应不确定。2.简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P130关税同盟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在其于1950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关税同盟的效果可以分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静态效果1.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2.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缔结关税同盟后,无论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情况下,进口国(上面例子中的A国)X商品的价格都比原来下降了。如果A国X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则A国对X商品需求数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X商品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X商品的销售额也就是进口额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应。4.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行政开支5.建立关税同盟后,可减少走私6.建立关税同盟后,可以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动态效果关税同盟的建立,在长期会对同盟成员国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长期的结构性影响称为动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更加优化。2.有利于获得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3.有利于投资的扩大。4.有利于技术进步。3.简述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基本思想、贸易模式。利用模型简要阐述这一理论。P35基本思想: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的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较轻的那种产品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同样可以获得贸易利益。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假设前提:1,两个国家、两个产品、一种要素(即2*2*1模型);2,劳动在一国内是同质的;3,要素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4,规模收益不变;5,市场完全竞争;6,不考虑运输和保险成本;7,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不是等比例;8,消费偏好相同。基本内容: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相对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全部产品,而只应停止生产本国处于相对最大劣势的产品,经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此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表格例证:比较优势的简单数学说明:设有A、B两国,每个国家均生产X、Y两种产品。分工前:XY分工后:XYA6天3天A0天9天B1天2天B3天0天按比较优势原则,A国应该集中全部劳动用于生产Y产品,B国则集中生产X产品。产量为A国生产3单位Y产品,B国生产3单位X产品,比分工前的A、B两国生产各一单位X、Y产品,每个国家多生产1单位产品,世界多生产2单位产品,但是耗费的劳动量却未变,这就是国际分工的利益。图形例证:类似绝对优势理论评价:比较优势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它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不足:1,比较优势说赖以成立的许多假设前提过于苛刻。2,按照这一学说,比较优势差距越大,贸易越容易发生,因此,应该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更易发生。但现实中恰恰不是这样,现实中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3,按照这个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能获益,因此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而在现实中,世界上无论什么国家,都从未实行过彻底的自由贸易,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实行某种贸易保护政策。4,李嘉图本人也承认比较成本说与劳动价值理论相违背。4.简述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基本思想、贸易模式。利用模型简要阐述这一理论。P35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一国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绝对的劣势,自己生产的成本太高,还不如从别国购买来得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使本国生产的产品成本和价格更低。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种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假设条件:1、供给方面:(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2×2×1模型(2)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需求方面:(4)收入预算约束,不能借债消费3、贸易方面:(5)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6)进出口贸易等值,即贸易是平衡的;(7)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是不能自由流动的;4、市场方面:(8)生产和交换都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进行。绝对优势的衡量标准: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价格:假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劳动力投入为L,而工资率为W。那么:(1)劳动生产率=Q/L,高表明有绝对优势;(2)生产成本=L/Q,低表明有绝对优势;(3)价格=WL/Q,低表明有绝对优势。表格例证假定英国人与葡萄牙两国在分工前,同时生产酒和呢绒两种产品,两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同,都是100人,但生产技术是不同的。100人劳动1年在葡萄牙可生产80单位的呢绒,或100单位的酒,如表所示呢绒酒英国10090葡萄牙80100呢绒的生产成本:英国=100(L)/100(Q)=1葡萄牙=100(L)/80(Q)=1.25酒的生产成本:英国=100(L)/90(Q)=1.11葡萄牙=100(L)/100(Q)=1图形例证根据上表,可以画出英、葡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在图中,在没有进行贸易交换之前,该国经济在E点达到均衡,在这点进行生产和消费,生产量恰好等于消费量,达到社会的福利水平CIC1。假设在自给自足状态下,英、葡两国的市场均衡点都在E点。英国生产和消费50单位的呢绒、45单位的酒,而葡萄牙生产和消费40单位的呢绒、50单位的酒,分别达到社会无差异曲线CIC1。贸易后,在三角形中反映。即B点为贸易后的生产点,C点为贸易后的消费点。这一三角形又成为“贸易三角”(TradeTriangle),出口和进口。同理,葡萄牙专业化生产酒,而消费53单位酒和47单位呢绒,因而需要出口47单位酒来换取47单位的呢绒,同时达到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CIC2。表格和图形分析的结论:贸易通过分工反而扩大了全世界的生产。导致了两国福利水平的同时提高。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亚当·斯密认为自愿、自由的贸易是互惠的,它导致了世界福利的增进。问题:不能解释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如何参与世界贸易的问题。5.简述新H-O模型是如何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p53H-O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产品要素密集度不会改变;没有规模经济;不完全分工;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要素在国内能够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不能;充分就业和贸易均衡;放松传统贸易理论假设严格的条件。主要有: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两个最重要的假设前提(1)规模报酬递增(2)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相对于传统贸易理论而言的,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而不是否定。6.简述国际生产折衷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所有权优势理论所有权优势理论是发生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指一国企业拥有或是能获得的国外企业所设有或无法获得的特点优势。其中包括:(1)技术优势。即国际企业向外投资应具有的生产决窍、销售技巧和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向外扩张,这实际上是一种垄断优势;(3)组织管理能力。大公司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企业家才能,能在向外扩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4)金融与货币优势。大公司往往有较好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从而在直接投资中发挥优势。(二)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是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其条件包括:(1)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2)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3)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三)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指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即东道国的有利因素;和间接区位优势,即投资国的不利因素。形成区位优势的三个条件:(1)劳动力成本。一般直接投资总把目标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以寻求成本优势;(2)市场潜力。即东道国的市场必须能够让国际企业进入,并具有足够的发展规模;(3)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是国际企业选择出口抑或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资国家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7.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构成p199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复式记账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从事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表格.主要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金融项目和净误差与遗漏等项目。8.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p206国际收支不平衡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1,周期性不平衡,是指在经济衰退阶段,收入减少,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下降,因此可能引起贸易收支顺差;但经济衰退也可能造成资本外流,从而引起资本项目逆差。(两个角度)2,结构性不平衡。因国内生产结构变动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3,在汇率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物价普遍上升,高于其他国家,必然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则发生顺差。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4,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国民收入变动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形。国民收入变化包括周期变化和长期增长。周期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实际上就是周期性不平衡。而收入长期增长则会导致持久性不平衡。如果一国收入增长长期高于其他国家,则可能造成进口需求增长高于出口需求,从而出现逆差。9.简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理由p112-125最佳关税论,(税率t使得福利水平最高)贸易条件论,在大国的情形下,关税可以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这意味着关税可能改善本国的福利水平,即贸易保护可以获得超过自有贸易的利益。(参见关税)幼稚产业论则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保护那么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的观点,但这种保护职能
本文标题:亲测已过-社科院院考最新2018国际经济学-题库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3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