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5-2016学年 第5课《杜甫诗三首》 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理清诗歌大意: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分清主要人物形象:分清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分清昭君怨恨内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由表及里,分清最根本的原因: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统治者的昏庸。分清关键句及其核心词:“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换位思考体验: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质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回顾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群山万壑赴荆门”探寻: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分清诗人写作角度: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清该联里副词“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分清“环珮空归月夜魂”里副词“空”的理解角度。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总结: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登高杜甫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怎样才能分出八个角度?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分清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个人联想到国家的逐层扩展的角度: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感同身受: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与作者作比较:反衬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听觉感受: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探寻原因: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分清角度:生命之短暂分清角度: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悲壮胸襟:豁达、坦荡、开阔下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风格的特点:•杜诗的沉郁与李商隐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多角度赏析的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全面回顾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及其自身境况特点。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感同身受地体味诗人所思所感。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词,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换位移情入境法:
本文标题:2015-2016学年 第5课《杜甫诗三首》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8202 .html